高校非升即走制度是什么?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是教师若在聘期内没有完成规定的任务,实现晋升目标,便必须离开岗位,另谋高就。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类似制度的高校越来越多,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多实行“非升即走”制度。

而伴随“非升即走”的推进,很多人开始质疑这一制度“水土不服”,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将年轻人当“韭菜”割的制度,导致教师群体压力大、心理问题多,被淘汰的教师与高校的矛盾也存在激化的趋势。

非升即走制度存在的争议。

非升即走制度在传统人事管理体制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体系开了一扇窗。然而,由于高校人事关系定位不清晰、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掣肘,“非升即走”制度自从引进之日就备受争议。

支持者认为,该制度打破了高等学校教职工的铁饭碗,使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逐步迈向契约化,契合了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大趋势;对于选拨、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升高校科研实力功不可没,有利于人才流动、刺激学术质量提升。

反对者则认为,该制度的直接后果是导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年轻教师的短期考核压力过大,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和学术造假行为等。面对争论,法律应如何回应“非升即走”制度是绕不开的话题。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青年网——推进“非升即走”还需与“青椒”将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