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法律漏洞

早在春秋时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便奠定了士农工商地位排序。而在其中,商人的地位排名最低。在以往的史学见解当中,很多人都觉得商人的地位之所以非常的低下,主要是由于其社会分工而造成的。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统治者更希望人民群众被束缚在土地上,努力生产以便其收税渔利,而商人的生产属性则决定了他们不能够完美的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在另一方面,商人的流动性也远超农民,而在等级森严的古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期待着自己的人民在国土上肆意流动。流窜聚乱的道理他们可是比谁都懂。

不过相对于统治阶级,普通的人民群众对于商人的评价则更低。自古便有云,"无奸不成商",而如此诋毁商人的话正是从民间传播而出的。古代的商业与今日略有不同,今日的商业有着完整的市场监督和输送链条,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有所保证。

而在古代,由于统治阶级对于商业方面的轻视,没有了法律束缚的商人便经常会做出一些囤货居奇,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在人民群众的心目当中,商人就是奸诈的又一代名词。其实很多人都会对此表示相当的不理解,而笔者就将就中国历史上商业最为繁华的宋代为大家讲解一下,代的商人们究竟是有多么的奸诈。

宋人假冒伪劣的普遍性,已然危害食品安全

在市民经济极度发达的宋代,当时的商人往往都被打上了一个造假的烙印,而这种造假的风气也已然成为了宋代经济的一大特色。纵观宋代的民闻笔记,宋代商贩的所作所为属实是有些让人无话可说。

根据宋代杂文的记载,宋代商人的坑蒙造假哲学简直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在古籍《世范》当中已经有所记载。在卖鸡鸭时候,这些商贩往往会将鸡鸭的肚子中塞满沙子再卖,如此一来,他们便能把沙子卖出肉的价钱。而在卖鹅羊这种按只卖的商品时,他们则会向其中吹气,以伪造自己商品的饱满。在卖盐的时候,这些商贩们就会在其中夹杂大量的灰来增添重量,而在混合之下,普通人根本不能分辨其中的不同。在卖米面的时候,这些人就会在其中撒入大量的水使其增重,而这往往会使买家买到的粮食迅速变质。在售卖肉食的时候,他们会在其中灌水,这样的肉不仅好看,而且也可以伪造肉的重量。

总体而言,纵观宋代的商业模式,其造假已经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上面所说的一切主要还是有关于增重造假问题,他们顶多是想用高价卖出自己比较平庸的商品罢了。虽然在现在看来,这种做法确实是有些十恶不赦,不过这在宋代的价值观看来还不算太过于恶劣,彼时商人贪婪的程度远超今人的想象。

据宋代典籍《清波杂志》记载,由于宋代经济的极大发展,人们也开始重视起了饮食种类的多样化。在宋代,人们似乎特别的喜欢吃虾和螃蟹。在彼时的京城,人们经常可以吃到淮河流域的虾,当地的商人会用草席将虾包裹起来运到京城以供人们食用。不过由于古代的交通并不便捷,这些虾米到了京城时都已变得干枯发黑,完全没有了鲜味,而这自然是让很多的商贩都为此而发愁。

因此他们就想到了一种非常恶劣的方法,他们将虾米放进人的粪便当中浸泡一夜,然后仔细的用水冲洗,这样这些虾米就重新的饱满了起来。而这种做法在今人看来属实是闻所未闻,已经严重的伤害到了人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而在宋人不屑于食用的猪肉方面,宋人的表现也确实是有点令人感到担忧。在当时,秀才们每年都要拜几次文庙,而在祭祀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猪肉做祭品。

一般来说刚刚祭祀完的猪肉大家分了吃了就好了,但是到了盛夏时节,由于天气过于炎热,上午祭祀的猪肉可能到了下午就会变得臭不可闻。而为了避免这种浪费,这些以学识闻名的秀才们就会以低价把这些肉卖给肉贩子,而肉贩子则会用猪的血水将这些臭肉泡洗一遍,以去除异味增添颜色,而不懂行的消费者就会为其所骗了。

总体而言,宋人不顾食品安全的做法属实是让人感到了一丝惊讶,这也让我们理解了当时人民群众对这些商贩的憎恶。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如此之低,很可能是他们在咎由自取。不过在此我们也确实是需要提出一些疑问,商贩奸恶倒也并不奇怪,毕竟无奸不商。但是这些饱读了圣贤诗书的秀才居然会将变质的猪肉卖给别人,这也属实是让人感到了一丝可笑,真不知道他们的书都读到哪里了。

朝廷治理效果难以见效,上欺官员下坑官军百姓

在面对宋代商人如此的无耻行径时,当时的朝廷也并非完全坐视不管,在北宋一些官员的建议之下,政府开始组织起了民间自治的机构——行会。在当时,宋代的每一个行业都会设置一个相应的的民间行会,而这个行会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打击假冒伪劣。行会的会长是这个行会的主要负责人,他负责评判各路商品的成色与价格,而在出了问题之后,这些会长们就要为此而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当时,所有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的商户们都一定要通过登记来加入行会,从而接受他们的监管,而当平民百姓买到了劣质产品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凭借着证物前去行会进行投诉。

在这里我们也要说句公道话,宋代朝廷设置这个机构的初心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他们也因此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渠道。可是大家也都知道,好经也有歪念的时候。在没有成法的古代,一切人治的事物都可能会因为人的意愿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到了宋代的中期,各路商贩已经和行会的会长与主管的官员之间勾结在了一起,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朝廷的举措就成了一个摆设。

这些商贩在老实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开启了假冒伪劣模式。看来在任何时候,单纯的经济繁荣并不能够造就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一切的事物还需要政府进行有力的管辖与引导。否则的话,最终受苦的仍然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平民百姓。

更为夸张的是,除了祸害平民百姓之外,这些宋代的商人还祸害到了官家。根据宋代的判牍文书记载,某些商家为了谋利,竟然在供给当地太守所用的药中掺入了三成的假药,如此的目中无人属实是令人心惊。而在官方严格控制之下的铁制品产业中,承包的商户也会经常生产出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供给朝廷,这就导致了宋代抗击北方异族的艰难——器不如人成了宋军最为头痛的一件事。

宋代假冒伪劣猖獗的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宋代的这种假冒伪劣风气产生的原因主要要归于以下2点:

第1点,就是管理制度落后的问题

虽然宋代的民间经济极度的繁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古典时期,在以农为本的主体思想之下,宋代商人的地位属实很低。而这就导致了政府对他们的行为不是那么的重视,他们永远都会把商业当成一种末业,由此便对此疏于管理,这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就给了商人们一些可乘之机。虽然在宋代的立法当中,法律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与处罚。不过由于商人的逐利性,他们往往会与当地的官员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这无疑就导致了双方在后期造就了官商结合,进而纵容了商人们的这种行为。

第2点,则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大家都知道,商人的主业是互通有无,而他们赚钱的根源则在于他们拥有着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民众掌握的信息不多,而他们掌握的信息较多,这才导致了双方在各方面的不均衡。在古代文化教育缺失的大背景之下,不甚读书的人民群众也确实是难以与商人进行太过于正面的冲突,这种情况也助长了商人的欺骗之心。

因此这两个方面的缺失才导致了宋代假冒伪劣风气的盛行。

总体而言,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有关于法律约束方面的问题、我们并不能说宋代的商人本质上有多么坏,因为人类总是喜欢在各种法律漏洞之间进行自己的投机、全世界的人都是如此,没有必要太过于针对宋代人。

不过根据这种现象,我们也一定要做出相应的警醒。宋代的商贩是那么的可恶,而我们现代人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吸取过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