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对刑事执行机关的监管活动是怎么监督

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执行规定得过于简单,对刑事执行的监督规定就更为简单, 执行监督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刑事执行机关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规定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由抗诉变成提出纠正意见,直接影响了监督的力度和效果。因为抗诉可以引起再审程序,而提出纠正意见虽然可以使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但做出的却是最终裁定。(2) 监督行为置后。法院的裁定做出后,检察机关即使提出了纠正意见,但由于裁定已经生效执行,有的罪犯已经减去余刑或者假释,有的罪犯已经出监,无法找回,客观上给监督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有的情况下,检察机关驻所检察室接到“减刑、假释”的裁定书后,着手审查、调查后再提出纠正意见往往超过了20 日,而人民法院又以超过法定纠正期限20 日为由而裁定驳回不予受理,使监督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此外,对于保外就医的案件由监狱报主管部门批准即可,一经决定就可以释放,而检察机关提出纠正意见往往只能是事后监督。

2、对监管活动的监督规定不完善。法律对监管活动的监督基本上没有涉及,完全取决于检察机关的内部规定,如通过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人民检察院监狱检察细则来规范,无形中降低了监督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由于监管活动是刑罚执行的实际过程,其中的监管改造工作是刑罚变更执行的依据,因此,对监管活动的监督应当是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但目前法律对此没有具体规定,给检察机关监督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况且,监督工作离不开被监督者的配合,即被监督者如果不配合监督,则监督意见难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