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如何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
随着微博这一新兴社会化媒体在中国的迅速走红,其在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日渐显现。近年来,微博改变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一个最受瞩目的现象,就是微博报两会。微博加入两会报道将如何改变公众的政治生活和中国的政治进程?对我国的新闻改革和民主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利弊何在?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微博上就该议题发起的讨论,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当微博遇上两会
Twitter在美国的应用,体现出很强的社交属性。在Twitter上,人们更多的是进行人际交往,谈论个人生活。在中国,微博则体现出更强的媒体属性,人们更多的是在微博上获取主流媒体上难以得到的有关公***事务的信息,并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微博在中国一经出现,就被用于讨论像两会这样的国家大事。
微博报两会始于2010年,也就是新浪微博开始内测的半年之后。当时***有48位代表和委员通过新浪微博发布两会信息和评论,并直接与网民互动,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各大媒体也纷纷开设诸如微博报两会这样的栏目,吸引了大批受众。
2011年,微博报两会更是全面推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微博渠道竞相开设,成为两会报道的重要途径。人民网从3月1日开始推出2011年全国两会专题,并重点打造“微博报两会”。仅在人民网设置微博专栏的代表委员就达114位,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将微博作为发布两会信息、了解民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例如,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詹国枢一天发了36条微博报道会议现场。①
除了全国两会之外,今年在各地的两会上,也纷纷涌现微博报道,如在新浪微博上可以看到厦门两会的“微谈两会”,南昌两会的“议政互动微博群”,广东的政协委员微博“直播”政府工作报告,武汉的“两会微访谈”等等。②
在新浪微博中以“两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在2010年3月1日至31日期间,***有129651条相关微博,其中原创微博61790条,占总数的47.7%。把时间改为2011年3月,***搜索到525682条与两会有关的微博,是2010年的4倍,原创微博344783条,为2010年的5.6倍,原创微博所占的比例也增长为65.6%。这些数据显示,微博在有关两会的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博报两会之利
人们之所以会对微博报两会如此热衷,是因为看到了微博在政治传播中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改进会议报道方式。微博的引入,一方面能够将连篇累牍的官话、套话和废话省略掉,将百姓最关心的、含金量最高的“干货”报道出来;另一方面,“短平快”的微博也使会议中的一些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实时展现在公众面前。在笔者组织的关于微博报两会的微博讨论中,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徐敏副教授认为:“微博作为通道,支流活跃,信息自然更有气血;作为呈现,触点丰富,轮廓自然更完整。”博友胡涵则认为,微博在媒介传播链中能够发挥融合介质的作用,能与其他新媒体或传统媒体进行系统性整合而不是工具性融合,从而使各种媒介工具的优势最大化。因此,在许多媒体人眼中,微博一小步,意味着新闻报道的一大步。
第二,营造自由讨论的公***空间。两会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主议政机制,是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和提名推荐产生的政协委员将从人民那里得来的意见和诉求进行收集整理,传达给中央政府,并参与政治决策的重要制度。然而,由于部分代表或委员未能很好地代表公众,使得公众的声音未能很好地传达,从而影响民主决策的过程和效果。如何充分促进社会成员的公***表达,实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政府决策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是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③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微博的崛起,似乎为中国的百姓提供了一个能够就公***事务表达意见并进行讨论的平台。特别是当这一平台与主流媒体和代表委员相连通时,将具有更加强大的民主议政潜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先红教授指出,微博网络具有延伸性、互动性和媒介性。而这些属性是微博营造公***领域的重要条件。
第三,激发公众的政治兴趣。光有一个公***的空间还不够,还需要社会成员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在这一空间中参与公***事务的讨论。传统媒体时代,普通百姓只能通过有限的通道,如信访办、市长信箱、读者来信或听众电话等来表达意见。由于这些表达和参与方式收效甚微,导致社会成员对政治感到冷漠,其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Self-efficacy)也颇低。微博的低门槛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成本,其高互动性和延伸性则提高了人们政治参与的收益。因此,当不少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转达博友的建议时,网民的政治参与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对此,博友“今日”认为,在现阶段,微博算是激发公民政治兴趣、参政问政的最好工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朱春阳指出:“微博两会若与现实两会形成效率之争,则功莫大焉!”
微博报两会之弊
当然,在微博热的背后,也应审视一下微博报两会可能产生的问题。目前来看,微博报两会引发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治报道娱乐化
虽然政治报道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将政治冷漠的受众重新拉回来,但其戏谑的视角也会让人忽略重点或产生政治偏见。微博虽然能够使两会报道更加鲜活生动,但也助长了报道过分关注花絮而偏离两会主题的做法。在微博访谈中,《澳门报告》杂志社总编助理柯晟就指出,他在两会“所见到的记者兄弟姐妹们都是在微博上发各种代表委员的囧照,代表委员发现了,想叫记者删都没用了,来不及了,已经被转了”。
第二,会议报道碎片化
微博之微是利弊同在的。短一方面意味着精和快,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两会报道的碎片化,不利于公众从整体上把握重要且复杂的议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助理分析师杨月辉谈到:“微博的先天不足决定其在报道两会这么严肃内容上的‘短板’,‘碎片化’以及字数的限制使得其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完整全面,甚至可能会有断章取义某代表委员观点的情况出现。”“江上叶俊”则指出,“微博就像私家车一样,每个人都有车了,所以都很高兴;但是全国货运、旅客运输还需大型交通工具。微博给了我们发言权,但启发民智,推动社会进步还需其他形式的表达给力。”“一条鲶鱼”也认为,报道如果以微博打前战,博客、门户报道跟进,或许会更全面。
第三,网络空间等级化
尽管人们只需较低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资本就可进入虚拟的微博空间,但人们进入之后究竟做什么,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则是更加重要的议题。有研究显示,人们在线下的权力分布往往直接映射于线上,使得有些人在网上说的更多,而且声音更大,而有些人却不知所云,或者无人理睬。④博友宋绪顺就指出,微博是一种塔形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比自下而上的多,粉丝往往是希望从关注者那里获得有效信息。而且传播者的权威性比内容本身有更大的说服力。这不利于形成真正代表民意的“意见自由市场”,反而进入一种自说自话的怪圈。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李岩教授则指出:“两会本是政治(权力)事件,主要做官样文章,微博再掺和进去,把微博变成政治(权力)的传播媒介了。”
第四,微博议政形式化
微博虽然有助于建构网上的公***领域,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微博议政在很大程度上还流于形式。博友“hello刘刘”指出,一些代表委员的微博注册后未见信息更新,微博账号有名无“实”。猫扑网总编辑朱文轶则认为,微博是以技术自由颠覆信息控制的产物,它当然会形成全新的传播控制和秩序,但和两会没有任何兼容性可言。他指出,政府总刻意地试图和新传播***舞,却没注意到自己仍穿着“吊脚裤”。同时,当前的微博议政还存在效果短期化的问题。每当两会闭幕,代表委员的微博热情也随之消退。
微博报两会,何去何从
权衡利弊,笔者以为微博报两会利大于弊。在面对有关微博的争议时,必须看到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即社会断层问题。如于建嵘所说,社会断层和底层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结构的一大特征。⑤当前所发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很大程度上与底层社会和精英联盟之间的矛盾有关。如何使政府决策更多考虑日趋庞大的底层社会的利益和诉求,从而弥合社会断层,是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微博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微博为平民百姓提供的表达平台及其赋权效果,是当前最需要的。
当然,如何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微博的真正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未来至少应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缩小数字鸿沟。目前微博用户存在年轻化、高学历的特征,无法代表更广泛的民意。未来需要推动更多人,特别是社会底层,学会利用微博表达自己。第二,丰富报道层次。微博并非灵丹妙药,对于两会等重大政治活动,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报道方式,使公众不光看热闹,还能获取更加全面的理解。第三,推进商议民主。要利用微博报两会的契机,将微博建构成常态的公***商议的平台。政府应该将微博商议纳入政治协商和决策的体制之内,以防止出现新的断层。(作者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回答不易,满意请点赞。
祝楼主吉祥
O(∩_∩)O谢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