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制 法律问题如何处理

法院在审理中发现实践中仍然存在规制难以到位的现象,使得司法审判难以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值得从司法审判实践的角度加以调查研究。 一、具体程序问题处理方法 在受案范围上包括:企业公司制改造中发生的民事纠纷、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中发生的民事纠纷、企业分立中发生的民事纠纷、企业债权转股权纠纷、企业出售合同纠纷、企业兼并合同纠纷等。但对于政府主管部门在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应按行政程序加以解决。 二、具体实体问题处理原则 1.如何认定企业改制的法律效力。 (1)对国有资产进行重大处置的改制方案或相关合同是否得到有审批权限的政府机关或政府的审批,但对企业兼并合同,当事人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补办报批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该兼并协议有效。 (2)是否经过严格的资产清查和资产评估程序,评估报告是否得到有关政府机关确认和批准。 (3)负有金融债务的企业进行改制是否进行了金融债权保全。 (4)改制涉及对国有资产的处置时,应到国有资产管理机关办理相关的国有资产产权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5)如改制中有关的合同存在可撤销的事由,则改制的效力取决于撤销权人是否行使撤销权。 (6)对于企业改制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遗漏或隐瞒原企业的债务或企业职工的安置存在疏漏的,一般应维持改制的效力,由各方协商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7)企业在改制后,是否依法进行了相关的企业法人变更、注销登记;若发生债务纠纷的,应追加真正的责任主体,但一般不发生改制无效的后果。 2.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债务承担 (1)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2)法人独立责任与股东有限责任原则。(3)企业债务随责任财产转移而转移原则。(4)对于改制过程中遗漏或隐瞒的债务,法律设定了债权人的申权期与除权期,在该除权期(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天以内)内债权人向被改制企业的原出资人(资产管理人)申报债权的,一般由改制后的企业或其新出资人承担债务后再向原出资人追偿;对于未申报的,债权人只能向被改制企业的原出资人主张权利。对于被改制企业的原出资人没有公告或通知债权人的,发生隐瞒或遗漏债务由谁直接承担,新的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以前的司法解释,应由被改制企业的原出资人直接向债权人承担债务。(5)连带责任原则。 另外,对于企业债权人与负债企业之间就债权转股权问题达成协议的(非政策性债权转股权),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强行性规定,且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结果,就应该得到当事人和人民法院的尊重。 (光山县法院 梁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