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送给海瑞的“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八个字?

1、无父,对应的前面海瑞提到的,自己四岁丧父,是母亲抚养长大。嘉靖帝说他无父,一方面指他没有父亲,另一方面也暗指,他没有受到正统的教育,缺乏父亲的管教。

但是这样说其实对海瑞是一种打击,虽说他无父,但是海母对海瑞的教育一刻都没有放松。实际上剧情前面有专门的伏笔,就是海母跟海瑞讨论《孝经·谏诤章》的时候,这个之前讲过,不提。

2、无君,嘉靖帝的意思很明确,海瑞的眼中根本没有他这个君父,别的臣子都想方设法挪钱替君父解决住所问题。就海瑞恶心人,上了一份什么《治安疏》,说着“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这就是无君。而且什么“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显把皇上排到了最后,眼中无君。

但实际上海瑞并不这样理解,前面的《孝经·谏诤章》就提到了,君父有过错,作为臣子就得上谏。而海瑞恰恰是做了臣子该做的事,怎么反而成了眼中无君呢?

如果非要理解成“无君”,那么君是对于臣而言的,由于“君”不像“君”,这才有了海瑞的貌似进谏,反而成了嘉靖帝眼中的“臣”不像“臣”。

3、弃国,嘉靖帝所谓的弃国,实际上是指海瑞不顾大体,为了自己的私欲,耽误了国家大事。比如在浙江,他跟千户斗,跟郑泌昌、何茂才斗,跟胡宗宪斗,跟赵贞吉斗。胡宗宪顾全大局,没有背叛严党,没有落井下石,急流勇退,这是为国。赵贞吉左右逢源,委曲求全,在不触动国体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浙江贪污案,这叫老成谋国。

唯独你海瑞,眼中容不得沙子,不顾全大局,明明抗倭是重中之重,却还是去激怒胡宗宪;明明不到倒严的时候,偏偏要在浙江搅个天翻地覆,一份供词相当为难嘉靖帝;明明可以好好当京官,偏一进京就跑到六必居恶心了一把皇上,这不就是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嘛,就是弃国。

但是,嘉靖帝所谓的“国”明显地跟自己划了等号,实际上,嘉靖帝并不是整个国家,也代表不了整个大明朝。而海瑞直指大明朝的弊端,希望皇上能为江山社稷,能为大明百姓,天下苍生做主,能说他是弃国吗?

4、弃家,这两个字最好理解,嘉靖帝提出来为了他的家人,为了他的朋友不受牵连,希望他能主动认错。可是海瑞自己的棺材都准备好了,死不悔改,这完全就是不顾家的表现,毕竟家中还有老母,还有妻子,以及妻子肚子里的孩子。

书中记载:

“据广东巡抚奏报。海瑞的母亲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准备渡海,回海南琼州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到了产期,是难产。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规制,不能给她派郎中。海妻在驿站三天,胎儿生不下来,母子,都未能保住。”

当然,这也算是嘉靖帝的神预言吧,而且被他言中了,海瑞最后确实落得了弃家的结局。

但是,关于“家”的概念,两者理解也有不同,舍小家顾大家,海瑞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上谏,完全是受了大兴县赈灾的影响。天下还有那么多的小家等着被拯救,自己义不容辞,当然,这也是他自己想当然。

海瑞一生无君无父,弃国弃家,但心中却始终装着百姓,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可以舍身取义: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海瑞知道这这是维持大明王朝安定的关键,并且自己愿意践行。历史上的海瑞多是维护底下穷人的利益,他治理的时候但凡穷人和富人打官司,他都是偏袒穷人的。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虽然打着织造局旗号,但是到头来他还是把自己的粮食用来赈了灾。

最后,朝廷却把他的家给抄了,还把他逼死了。当初海瑞得知沈一石被抄家,他也为沈一石抱不平,觉得士农工商都是朝廷的子民,这样处理沈一石违背法律和天理。

但是谭纶一句话立刻让海刚峰哑口无言了。“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老百姓的注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谭纶这句话和严嵩这句话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他们是大明的浙江首富,还是大明的首富,朝廷想动他们还是动得了的。大明当时的巨富沈万三家族,清朝的胡雪岩家族都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