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精神病犯罪怎么认定?
法律上精神病犯罪怎么认定? 根据行为人的精神状况,判断行为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应按照以下两个标准进行。 (1)医学标准。即从医学上看,实施 刑法 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并且处于发病期,而不是彻底缓解期或间歇期。 (2)心理学标准。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行为人是否因患有精神病而导致其在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时,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院程序鉴定确认的 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 监护人 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定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虽然《刑法》对第18条第2款并未规定对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是否是在精神正常时犯罪要依法定程序进行鉴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为了避免使本无刑事责任能力的间歇性精神病人承担不应该承担的刑事责任,或者使本仅具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间歇性精神病人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的不良后果,对任何被认为属于患间歇性精神病的人实施的犯罪,均应依照《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的法定程序进行鉴定,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状况。 对精神病犯罪进行界定需要判断当事人的身体状况。出于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正处于犯病期间犯下罪行的精神病患者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当事人不处于犯病期间,或者是病情较轻神志清醒时,此时对于当事人的审判则会尽量从轻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