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的表现

其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如穷苦工人冉阿让本性不坏,只是为了7个嗷嗷待哺的小外甥而迫不得已偷了一块面包,就被抓起来前后坐牢和服役达19年之久。那叫穷人无法生活的社会和长期的牢狱之苦,使得冉阿让对社会、法律、乃至人类都充满仇恨,出狱后又到处遭歧视,自然免不了以盗窃进行报复。又如女工芳汀,在社会上孤立无援,被骗失身后带着私生女受尽天下苦楚而惨死;她的女儿珂赛特成为孤儿后,不断遭到德纳赛夫妇的折磨……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悲惨世界”!另一方面,它扼杀了人类善良的天性,这不仅通过冉阿让前期的盗窃、报复生活表现出来,而且尤为突出地从沙威这个奴性十足、冷酷残忍、不讲人道的走狗警察形象表现出来。作为雨果评价生活的思想基础,人道主义思想在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情鞭挞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其二,《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在作者所精心设计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上。雨果站在人道主义这个位置上,把各种社会矛盾、痼疾、斗争都归结为人类道德的善与恶之间的较量。因此他认为,只要让仁慈和博爱的恩泽遍洒人间,让人道主义思想的种子播种大地,那么社会上的罪恶与黑暗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为了传播美好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开出了十分动人的人道主义药方,花很长篇幅虚构了三个主要人物:冉阿让、米里哀主教和警察沙威。米里哀主教就是雨果笔下中最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化身,赋予他改造社会的伟大力量和宽容厚道的美好品德,生活俭朴更济世救人。对在牢狱中度过了漫长岁月、刚从流放地归来、在道德上已经堕落成为残忍恶徒的冉阿让,作者则采取了与社会法律相对立的另一种“法律”来对其进行改造,那就是让米里哀主教用无边的仁慈、博爱去感化他那颗因为生活逼迫、遭遇折磨而逐渐变得冷酷麻木的心,帮助他痛改前非,使他变成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好市长,走向新生。然后,作者让冉阿让接过米里哀主教的人道明灯,主动发扬其仁爱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更多的人,帮助更多活在“悲惨世界”里的人,照亮一方土地。冉阿让最终成功了,他不仅消除了芳汀的误会,还通过舍身相救使割风由仇恨变成感恩,并以真诚得到了珂赛特和马里斯的谅解;更为突出的是,他以宽宏大量的心胸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沙威这个铁石心肠、几乎一辈子都在与他作对的走狗警察最终良心发现,悔恨以往的所作所为,人性复活……很明显,这是雨果的人道主义博爱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晶,十分动人,无非想明确地表示人道主义道德感化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比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作用要大得多,效果也明显得多,却难免给人幻想的感觉。

其三,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表现在他对待革命起义的态度上。雨果以饱含激情地讴歌了1832年的人民起义和街垒上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和主义战士,其中有壮烈的场面,英勇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情怀,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同情。在他心里,革命和起义的终极目的还是不离人道主义,是为了实现它而采取的不得已手段,也就是“为了实现未来所必须交纳的通行税”。那所谓的“未来”,正是雨果基于人道主义立场而用诗意笔调描绘出来的宁静小城。在这小城里,没有罪恶、没有饥荒、没有残酷的法律和不公平,人民都生活在太平盛世里,彼此之间永远保持着一种纯洁仁爱的关系,就如我国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么美好。这个小城寄寓了作者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这个“未来”也是他人道主义思想幻化而成的“乌托邦”。在这里,起义虽然是个插曲,但足以表明作者对不合理专制制度的愤恨和正义感;在大方向上,对革命的讴歌与其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还是相一致的。

雨果的创作在反映现实生活、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当时的人道主义作家创作所具有的内涵之余,更比其他作家表现得浓烈与深厚;同时,还闪烁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首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不是其思想的主干,只是他浪漫主义思想的一个分支,但其笔下的人道主义人物形象却比不少作家的更鲜明,更有批判性与现实性。如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形象就很有现实性,最能代表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分别代表当时的男子、女子、儿童)贫苦无助的境地,引起人们深切的同情。而德那地夫妇和警察沙威等就是罪恶与压迫的鲜明体现,带有作者强烈的批判色彩。

其次,动情描写人性的种种闪光处,使人性在冷硬的现实冲突中,发出温暖的精神之光,从而起到否定利己主义哲学,揭露资本主义黑暗面和资产阶级法律不公性和罪恶性的作用;并起到为下层人民鸣不平,悲天悯人,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光辉,导人向善的作用。米里哀主教以德报怨,用仁爱感化了冉阿让,再让冉阿让继承其衣钵,逐渐成为另一个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把仁爱的恩泽继续洒向人间之余还改造了几乎一辈子与罪恶、压迫为伍的走狗沙威,从而起到批判之余,弘扬为主的根本目的。

此外,雨果并非出身于劳动人民,却能在那样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下以满腔热情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这部深刻描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悲怆命运的问题(即人道主义思想),足以见得其个人思想的进步性与突破性。他对社会彻底而尖锐的批判,把下层人民苦难明确归之“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有力地昭示出这种压迫如何“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这显出其揭示与批判的力度与强度确实是比同期的人道主义作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在看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进步性的一面时,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当中的一些局限性:

第一,在有力的批判和暴露的同时,小说指给人们的出路却是无力的、空想的。它让冉阿让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立地成佛,又让沙威在冉阿让的感化下良心发现,投河自尽,还让马里斯在冉阿让的感化下幡然忏悔。作者似乎在向世人昭示,只要施行以德报怨、仁爱待人的道德感化手段,任何人心都可以弃恶从善,任何社会罪恶都可随之消逝。他一再申明世间存在着以沙威为代表的低级法律和以米里哀为代表的高级法律,罪恶不能靠惩罚来解决,而应以饶恕和仁爱去感化教育。这一切充分表明雨果希望用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解决阶级的矛盾,作为对付社会痼疾的武器,但这在社会斗争面前却表现得软弱无力,局限相当明显且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反而容易成为精神的腐蚀剂——陷入幻想中的胜利而不能自拔。人道主义思想的“仁慈、博爱”事实上并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社会不不平等的悲惨现实,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看来,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没能正确反映社会问题的本质,在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上,也只能提出带有空想性质的改良主义主张。人道主义思想是雨果揭露社会罪恶的出发点,他全心而单纯地希望用它来使悲惨世界改变为幸福世界,所以限制了他提出消除罪恶的正确办法。在他看来,穷人只要安分守己,辛苦劳动,就可以过上幸福生活;富人只要一心向善,关心穷人,敌对矛盾就可以消失,社会罪恶即可随之消融。为此,他构思了冉阿让以善举使得蒙特猗小城消灭了穷困和失业,变得欣欣向荣,友爱和谐;还对蒙特猗小城进行乌托邦式的描绘,令人欣然向往。但是,这无疑还是一种阶级调和与改良主义的主张,具有较大的消极作用,是不能起到真正效果的。

第三,在描写***和党人起义时,雨果对起义者英勇献身精神——老翁马贝夫嘲笑敌人、安若尔拉斯誓死战斗到最后一刻等,都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这不能不说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在革命的现实面前的一种自我矛盾的表现。因为他一向反对暴力,主张仁爱,但又肯定革命的合理性与正义性,更对起义进行大量、大规模,有如史诗般的歌颂,故给人一种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感觉。

尽管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并非完美无瑕,带有理想主义产物的味道,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对美和善的描述和追求,他的“仁慈、博爱”核心,也正如一些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像天堂纷纷飘落的细细的露珠,是货真价实的基督徒的慈悲”,绝不失历史与现实的作用和意义。在世界文学史上像雨果这样自始至终关注着国家民族事务、历史社会现实并尽力参与其中的人可谓寥若晨星,所以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斗士。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主义,将永垂史册,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国内外读者的心中,给人带来黑暗中的光明和孤立无援时的慰藉。相信这样的高度是世界上不少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瞩目成就的作家都难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