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性质是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jyzxw/Article/Print?ArticleID=1535
文学是一种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必然受到社会生活中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文化特性。同时它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具有能动的社会作用。
文学的上层建筑性质
社会好比一座巨大的建筑物,有基础部分,也有上层建筑部分。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的基础;而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政治等设施,以及法律、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则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文学的上层建筑性质,是文学的社会本质属性。具体说来:
文学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文学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社会进行文学生产提供人才、物力上的物质基础;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的性质。文学的对立和冲突,都可以在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找到深刻的根源。每个时代的文学,它的性质和内容总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或迟或早、或快或慢地发展变化。
文学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互相影响。
文学既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其他艺术的影响,同时又对它们发生影响。例如文学创作会受到某种哲学思想的支配,表现一种特定的道德观念,在宗教势力强大的时候还可能成为宗教的奴婢,等等;另一方面,文学也在鼓吹、宣传或反对、批判这一种或那一种的哲学、道德、宗教的观点,影响着这些意识形态。
文学在与上层建筑其他部分的关系中,以同政治关系为最密切、最重要。这是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经济的强有力的保卫者,在上层建筑诸因素中最靠近经济基础,占据着主要地位。经济基础对文学的作用和文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通常经过政治这个中介因素发生。
文学离不开政治,文学经常是政治的晴雨表,或明或暗、明或暗、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着政治斗争和变动,并且影响着政治的发展。文学同政治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具体的作家、作品同政治的关系上。就是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的创作方法、文学风格和流派,甚至文学形式的变革等,也无不同政治有关。一定的文学还必须有一定的政治的保护和支持。当然,文学同政治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内部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
文学对社会的反作用是能动的。
人类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组成社会。文学不仅认识社会,还评判社会;不仅再现社会,还艺术地再造社会;不仅接受社会的选择,还反过来选择社会;不仅为社会塑造,也反过来塑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它高度重视人脑在反映中的能动作用,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是僵死的、呆滞的,而是积极地指向实践,精神的因素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客观世界。
具体说来,首先,文学在描写社会现象时揭示着生产关系的本质。文学当然要细致入微地描绘社会现象,勾画出社会现实的图景,以便让人们了解社会现关的基本面貌和状况。但仅仅到这一点还不够。因为文学的反映不是镜子的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家把文艺看作是社会人生的镜子,这尽管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但也有缺陷,容易导致对文学反映的简单理解。文学不但要反映出社会是怎样的,还要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这样,要探求社会现象何以如此的种种原因,要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一句话,要揭示社会的本质。
巴尔扎克用为一个现实主义大师,非常强调文学要“严格摹写现实”,同时他又问道:“可是,为了得到凡是艺术家都会渴望的赞词,不是应该进上步研究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寻找出隐藏的广大的人物、热情和事故里面的意义么?”
其次,文学在认识社会的基础上还要评判社会。文学家是带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去反映社会的,因此当他在认识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现实时,不可能不置可否,而是参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对社会现实作出自己的评判,指出这一社会哪些地方还不尽人意,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并把这一切融汇在对这一社会的具体描绘中。巴尔扎克在我们前面引述的那段话之后接着又说:“在寻找了(我没有说:寻到了)这个原因、这种动力之后,不是还需用要对自然法则加以思索,看扎克各个社会在什么地方离开了永恒的法则,离开了真,离开了美,或者在什么地方同它们接近吗?”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来的种种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只是描绘生活而毫无对生活的评判,无论那描绘多么逼真、生动,作品的价值也要大打折扣。试想杜甫的伟大,不正在于他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抨击,对人民苦难的深切的同情,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吗?
再次,文学在再现社会基础再造社会。艺术家在创作作品,反映生活时,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和理想,通过虚构,对现实生活加以补充、重建。
高尔基所说的“我们的艺术应该就得比现实更高,并且在不使人脱离现实的条件下,把它提升到现实以上,就是要求艺术家应该在再现现实基础上再造现实。如此,艺术才更有价值。”
从文学对读者的直接作用这个角度看,作为意识形态它必然会影响到公众的心理和情绪、观念和行为,从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在解说诗歌的本质时,都是从这个角度着眼的。孔子强调诗的讽喻、教化作用,而柏图则要将那些诱人沉湎于享乐的,败坏社会道德的诗人们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大都是文艺家,在当时的以人道反神道的伟大斗争中,文学是起到了“排头兵”作用。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们也是紧紧抓住文艺这个有力的武器宣传们们的自由、搏爱、平等的思想。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斯陀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当时的林肯总统竟说这场战争是由一个“小妇人”引起的。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家们也无不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希望文艺家投身于革命,反映革命的进程,以自己的作品推动革命的发展。文学史上的那些最伟大的作家,之所以愿意把他们的全部生命交付于文学事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意识到文学对民众精神的巨大影响和巨大的社会作用。巴尔扎克曾不无夸大地说:“帝王统治人民不过一朝一代而已;艺术家的影响却能绵延至整整几个世纪;他能使事物改观,他决定变革的形式,他左右全世界并起着塑造世界的作用。”如果说巴尔扎克的看法有些夸大其词,鲁迅先生的见解就客观多了。鲁迅在解释他为什么写小说时说过,他而对着的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因为在他看来,“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由此可见,所谓文学对社会的反作用,说到底就是通过文学对社会的能动反映,通过文学对社会公众的精神影响,最终达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实际的作用。没有这种实际的作用,文学对社会的反作用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文学绝不像“唯美主义”者所说的,仅仅是摆着好看的“花瓶”,是单纯供人消遣的娱乐。文学实际是社会机体上的一个必不可缺的“器官”,在社会发展中充当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当然,无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多么重要,只能是在经济、政治支配之下的反作用,这种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把它夸大到不恰当的地步。中国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者梁启超说过:“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梁启超鼓吹小说革命是完全合乎时宜的,但把小说摆到整个社会之上,把小说革命看作整个社会革命的先决条件,这种过分拔高文学的观点就不正确了。还是鲁迅先生说得较妥当:“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文学能够影响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但文学不能决定政治的变化,相反,文学的变化取决于政治的变化。例如,无产阶级文学就是无产阶级政治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ourivy/list?unid=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