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

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

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一般来说潜移默化就是受益在无形之中,但是生命的过程其实从本质上的意义上来说,也是处于有形和无形之中,以下分享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的一些相关内容。

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1

“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武学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于是,到底要不要练招就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对待“招”的态度大体有以下几种:

1、只讲“法”,不讲“招”。

2、只讲“劲”,不讲“招”。

3、讲法、讲劲也讲招。

4、什么都不讲,就讲“无”。

“无”来源于道家的世界观。道家的发展观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相生八卦。这个过程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最终还是归于无。“无”是最高境界。道家的进化公式:无——有——无。

很明显,“有”是从“无”一点一点地产生出来的,后面那个更高层次的“无”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有”一点一点地积累的结果。看人家大书法家龙飞凤舞挥挥洒洒,似乎无章无法,但他也是一笔一画临帖,一个字一个字苦练各家结体招法,经数十寒暑修成的正果。

谁不欣赏王芗斋无形无意的高超武功,但他也曾苦站三体式,他也曾苦练五行拳。他也曾一招一式练明劲、练暗劲,一步步悟出化劲。没有人能超越“有招”这个阶段直接达到“无招”。

什么是招?字典解释曰:“招”就是“武术的动作”。除非你不做动作,一做动作那就是招。这样解释很难让人接受,我愿意把“招”解释为“武术的技击动作”,剔除那些没有技击含义的动作,那些动作不是招,是“舞”。“招”的引申含义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办法好,说这招真高。没办法,说没招啦。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招,当兵的刺杀练防左刺、防下刺。武警练擒拿术。拳击练直、摆、勾,摔跤练各种绊子,那也是招。武术抓、拿、跌、打四大法里有数不清的招,著名的张氏短打拳“里死手三十六”、“外死手三十六”都是招法组合。那都是先辈的经验结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继承发展。可以说,抹煞了招法就抹煞了中华武术。

只有只练套路的人才把“招”理解成死架子。只要把招法用来搏击就会发现,招法从一生下来就具有变异的基因。任何一个招法能打上盘,也能打中盘、下盘。

走中门能用,走里门能用,走外门也能用。顺步能用,拗步能用,退步也能用。不要听信“金克木,木克土”之类刻板说教,任何一招都可能克任何一招,看你会变不会变,用得巧不巧,不然何来“半步崩拳打天下”?组成“招”的“零件”都是“通用件”,拆开来可以跟其他零件任意组合成新的招。

于是,招又能生招。古人有感于此,就把高层次的招叫“纲”,低层次的招叫“目”。

可是,处在“目”这样低层次的招还是能生出新的招来,即使像生物学那样分出纲、目、科、属、种来,也无法穷尽招法的变化。有的把招分成“母拳”、“子拳”,可是子还能生孙,子子孙孙不可穷尽。看来,想要把招法划出固定的框架,找出一个最基本的,再也不能变化的招来是不可能的。于是,聪明的拳师说了一句话:“拳无定式,随处是招”。

但是,我们看到的招只是外形。里面还含有“法”和“劲”,这是看不到的。不明拳理,不懂劲,招也用不上。电视剧里常有看到几张图就练成绝世武功,那怎么可能,只不过是文人可爱的想象力吧了。

你悟不出法和劲时,把着手教你招都教不会。我在教徒弟跌法时,有一个小伙子在旁边看了好几天,觉得把招法看会了,回去跟别人试试,不但没摔倒别人,他自己反而倒了。你不懂身法、步法,不会化劲发劲,顶着劲硬上,就成了蚍蜉撼树。

招是外在的躯壳,法和劲才是内在的精髓。可以说法是招的灵魂,劲是招的基石。如果把灵魂和基石撤掉,剩下的招就是个没用的空壳。

什么是“法”?字典上说就是“方法”。这未免太过简单。我们还是用武术的语言下个定义吧:“法就是技击理念”。张横秋先生说:“习拳必先具三法,何谓三法?手法、身法、步法是也。不具三法,未入门者也”。人生下来就具备搏斗的潜能,不懂三法只能是瞎抓挠。

农村的小孩子在河里瞎扑腾也淹不着,可是只有在优秀教练指导下,学习正规的游泳理论和技巧才能成为游泳健将。我习武多年,几乎每天都跟人摸手对练,可是总觉得进不了身,用起招来牵强附会。直到有一天列入张氏短打门下,学习了过去几十年闻所未闻的拳理,才豁然开朗,有点一通百通得心应手的感觉。

就技击理念来说是不分拳种不分门派的。好的拳理拳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各种拳都有指导意义。在好的.拳理指导下练拳就长进很快,而听信歪理邪说就会把人引向歧途。寻求上乘拳理拳法至关重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什么是“劲”?字典上说,劲就是“力气”。这种解释也过于简单,实际上劲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武术“劲”的修炼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是劲的基础积累,二是劲的运用技巧。劲的基础积累就是增强体能和抗击打能力。有道是“一力降十会”,小汽车再灵也撞不过坦克。

劲的基础积累就好比是“本钱”,劲的运用技巧就好比是“经营”,本钱必不可少,越多越好,但不会经营也不行,或者说经营技巧更为深奥和重要。

武术家所说的劲,是在思想意识支配下,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作用,协调身体各个环节而发出的,随斗争形势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整体力。找劲,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尽毕生之功而不能穷尽。

首先是神经系统的锻炼,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是大脑思维。“意”是神经系统。如果把“心”比作司令员,“意”就是传令兵。司令员的作战决策,应当快速、准确传达下去。

但人的“意”常常不能准确传达“心”的决定,不能恰当地协调肢体动作。比如练书法需要横平竖直,不信你拿毛笔写个横道,你就是写不直,手就是不听你的指挥。

一个刚学会开汽车的人,发现路上有情况,她的“心”决定踩刹车,可是她的“意”却给她的脚指令“踩油门”,结果连警察也给撞死了。

这就叫“手忙脚乱”,“意不从心”。训练有素的老司机发现情况,脚立马就踩刹车,根本不用去想。这就叫“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必须长期锻炼才能形成。博击时瞬息万变,根本没有“想”的时间,一切都要像司机踩刹车那样迅捷自如。心动、意行、步到、手到、瞬间完成。

劲还需要有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微循环系统的配合。气不只是呼吸问题,横隔膜和腹大肌的运动本身就是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说神秘一点叫做“丹田力”。化劲时命门吸丹田,发劲时命门摧丹田,就可以使肢体力量大增,形成整体劲。但一般人憋着气打架,不一会儿就肌体缺氧,有气无力了。

劲的发出还需要外部肢体的合理配合,手法、身法、步法的配合,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做到手到、脚到、身到,就是常说的外三合。

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2

“有形”与“无形”

意识的提升,很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在生活中去体悟和践行一些看似简单,但影响久远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组“概念”。比如“有形”和“无形”的关系。

“有形”顾名思义,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无形”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人们通常会为了眼下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牺牲掉未来看不见、摸不着,但可能对人影响更大的“无形”的东西。

比如内心的安详、安静是“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也嗅不出来。有时候,人们看似牺牲了一些眼下“有形”的东西,如暂时的利益,但换得内心长久的安详与安静,这从“无形”的健康来说,显然是更有利的。

再比如,人如果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可以去试着改变一下自己花钱的意识和习惯,比如原来只对“免费”感兴趣,那可以让自己养成一种新的意识:“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值得付费的”。

就是这样一个“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值得付费的”意识,就会慢慢改变和替代自己“贫瘠”的意识,让自己的“经济意识”变得越来越“充裕”起来,带来外在物质生活和生活品质的提高。这种看似多花一块钱或更多钱的“有形”上的损失,但换来的是自己一辈子的“不受穷”,从长远和“无形”来说显然是更值得做的!

在生活中,细细去体会和琢磨“有形”与“无形”这种类似“座右铭”的东西,看似简单,但在日久天长之中就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命。

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3

有形与无形之间

一个人孤独的坐在小湖边,任夏日清晨略带潮湿的风拂过我的面颊。任我的思绪漫无边际的流动。

面前的湖水在风中荡漾着水波。那水波连绵着飘动着,像是生命欢乐的搏动。我许久的凝望着那水波,不觉的想到,水波是有形的但又是无形的。有形是你能看到它的形状,无形是你又无法固定或者控制它的形状。它源于无形又消失于无形。

由此,我又联想到我们的生命状态。我们的生命其实和这水波一样,源于无形又消失于无形。生命的过程从本质的意义上说,大体上也是处于有形和无形之中。比如我们的身体是有形的,但我们的思想却是无形的;我们婚姻是有形的,但我们的感情却是无形的。

我们对物质的需求是有形的,但我们对精神的渴求又是无形的;我们小的空间是有形的,但大的空间又是无形的。总之,我们的生命形态如同这水波一样,很难控制和固定的。我们谁也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那么,这样的感悟对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吗?应该有的。那就是让我们的生命的状态顺其自然,不要太刻意的在意我们的形态。真正美丽的生命状态就是在有形和无形之间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