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说: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宽仁到什么地步呢?
朱元璋没有说过元朝“以宽仁失天下”,他的原话是“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
帝曰:“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明太祖宝训》这里的“宽”,指的是元朝统治者不作为。
说元朝“仁”的人是宋濂,他从元朝刑法量刑过轻的角度评价了元朝的“仁”。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检也。——宋濂编《元史·刑法志》并且宋濂认为,“仁”和“宽”的意思一样,也是不作为,也是元朝灭亡的原因。
举个例子,元朝统一中原后,在其统治区域内搞“包税制”管理。比如元灭南宋后,江南继续实行南宋的“两税法”;灭金国后,在金国故地继续实行当年女真人的分封加流官收税的“五户丝”制。
当集团之间,比如汉人和南人,也就是原来金国和南宋的居民发生争讼时,元朝统治者并不会出面解决,而是采用“约会”的裁判制度,让各个集团的头目或长官通过合同协议裁决。
很显然,这就是典型的分包管理,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包出去,采取间接形式,即统治者通过与地方“大族”、“头目”合作,委任这些地头蛇帮助自己管理地方。
这样的管理模式,最大的隐患就在于:地主做恶,官员不管;官员作恶、朝廷不管。贵族和地方豪强把地方治理的一片混乱,整个政权在地方的执行力毫无力度。老百姓看似生活的很宽,其实苦不堪言。
比如元成宗时,朝廷清查贪官污吏,一次性居然就清查出了18000多起贪污事件。
可想而知,元朝的老百姓是有多郁闷。可想而知,朱元璋当年要饭的时候是有多么憎恨贪污腐败的官员。
并且,元朝统治者对读书人不重视,对民间舆论的管理也非常松懈。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轻视科举,认为科举根本选拔不出人才。就直接把科举制度给半荒废化了。元朝97年的历史,一***就选出了区区1200名进士,严重的阻碍了读书人的上升渠道。
由于读书人没有上升的渠道,没那么容易出人头地了,这些人在平日里便不务正业,天天写元曲骂皇帝。时间长了,就影响到了更多对皇帝有意见的人。当这些人碰到刘福通造反,天下大乱时,就一起跟着造反,搏一个富贵。
比如说朱元璋造反时,他手下人才济济,这要放在清朝完全是不可能的。清朝的读书人都在组织团练帮朝廷灭起义军,没多少读书人会帮起义军造朝廷的反。
这就是“宽”和“严”的区别。
总的来说,朱元璋所说的“宽”是一个贬义字。别的王朝是“皇权不下县”,元朝是“皇权不下省”。统治者貌似给了还行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但其实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而且堵死了老百姓上升的唯一渠道。
至于说元朝“宽仁”到了什么程度,我觉得朱元璋饿死、病死的父母、大哥、大姐可以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