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三三制”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抗战中,三三制的内容是:
1940年3月,中国***产党在总结抗战以来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争取和团结各界人士***同抗战。
首次在党内正式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思想,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
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三三制的意义是:
三三制政权作为一种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从制度上为党外人士进入政权并占有一定比例提供了保障。
这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各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参与抗战,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三制政权的成功实践,不仅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中国***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扩展资料:
三三制作为中国***产党自己约束自己的一项制度,需要中***身体力行,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当时,尽管中***在三三制政权选举中既无权干涉人民多选或少选***产党员。
也不能通过法律形式去作硬性规定,然而事实上由于中***长期以来在人民中所形成的崇高威望,往往会有较多的***产党员被选到政权机关中。
这就需要通过中***各级组织的严格自我约束,通过***产党员自觉带头实行三三制去获得解决,以保障三三制在组织上的圆满实现。
例如1941年11月15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各议员小组提出的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候选人名单中,***产党员人数较多,于是谢觉哉、马文瑞等12名党员自动要求退出政府委员候选人。
肖劲光等6名党员退出常驻议员候选人,后经无记名秘密投票方式从39名候选人中选出18名政府委员,其中***产党员占7名,略超过三分之一。
此时,著名***产党人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以党外人士白文焕递补。此外,中***为使三三制原则在边区以下单位也能顺利执行,还采取了许多补救办法。
如对落选的党外候补议员,由政府酌量聘请,或由***产党员正式议员辞职,以使党外候补议员补上,对人数超过三分之一的***产党员政府委员。
由***产党员辞职后,另选有威望有能力的党外人士任职,或在***产党员因调动离职后,以党外人士补充等。
这些办法的制定和实行,不但有效地保障了三三制在组织上的圆满实现,而且充分地体现了中***对贯彻落实三三制的决心和诚意。
百度百科—三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