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中国古代法制形成的环境
中国古代法制产生的 社会基础 第一节 自然人文地理环境 ? 中国法律传统与西方的、印度的、伊斯兰 的法律传统很早就分道扬镳,形成了自己 独有的传统。 ? 在中西法律传统之间,很难找到***同的话 题,即各自的话语系统、符号系统大不一 样,语境不同。 ? 中国法律传统与西方法律传统的差异情形, 似乎与中西方不同的水土气候下的植物不 同相似。 ? 孕育中国法律文化的东亚大陆的自然环境, 自古以来就是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 理单元。 ? 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好不容易走到海边的 人们不得不止步,“望洋兴叹”; ? 西有戈壁沙漠与雪山,多为无人地带,生命禁区 ? 北方多寒冷多风的荒原与冻土,无法农耕, 望之令人心灰意冷; ? 南方是多山地带,崇山峻岭,猛兽出没,多乌烟 瘴气,南行一步都不得不“辟荆拓莽”、“筚路 蓝缕、以启山林”。 ? 在这样一个四周皆为天然屏障之内,当然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明生长环境。这个以 黄河流域进而以黄河长江两流域为中心的 震旦古盆地,就如整个人类文明园里的一 个“单门独院”,一个孤僻山村。 中华文明生长圈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封闭性。 ? 四周基本上没有什么较大规模或较高层次 的人类生活圈与之接壤或竞争,与圈外没 有较明显的文明交流。 ? 在这一文明圈外,是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是野蛮人,只有他们来“向化”和 我们对其实行“王化”的关系,没有什么 文化交流。 ? 这一圈内生长 的一切文明,基本 上完全是圈内人自己的作品,没有 什么外来文化影响的因素。 二是四季变化分明,季节与农业关 系密切,“季候农业”特征突出。 ? 这一块土地虽然气候相对温和,总体 上适合人类定居耕作,但由于气候季 节变化大,地域的土质悬殊, ? 所以我们的先人的农业必须讲求精耕细作 与经验技术,需要“靠天收成”、“靠天 吃饭”,因此需要讲求应天顺时,讲求农 业规律和章法。 三是水旱灾害的频繁。 ? 这迫使中国古代农业很早就定型为“水利 农业”,迫使国家成为大型水利工程的组 织者,迫使国家不得不采取实质上的土地 王有制以保证公***工程的进行。 四是北方的威胁。 ? 这既包括气候的威胁,也包括北方游牧民 族的威胁。 ? 北来或西北来的寒流或干燥的风暴,不断 蚕食华夏先民的生活区域,使地表沙漠化、 戈壁化,不适农耕。北方擅长骑射且有掠 夺天性的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掠夺农业果实。 这两者都是华夏先民的心腹大患。 一、地理封闭性与法律传统的封闭 性 ? 中国政治法律传统的封闭性,在政治法律 观念、制度等方面均有体现。 1、重视“华夷之防”。 ? 华夷之防,从政治法律的角度来看,即捍 卫政治法律制度的“纯种”之争。 ? 我们的典章制度文化,被认为是最好的, 只容许其它文化圈的人来学习,而不允许 我们学他们。 ? 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 者也。”直到清末,“用夷变夏”仍成为 中国文化中常用的攻击改革者的莫大罪名。 ? “华夷之辨”或“华夷之防”强调到极致, 就是“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政治 法律制度就是为加固这种文化的封闭堤防 而设立的,刑罚是用来打击夷狄的(包括 同族内的文化叛贼式的“夷狄”)。 2.法典的封闭体系与观念。 ? 从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法经》的6篇体例 到盛唐的《唐律》12篇体例,直到明清律 的7篇20门体例,实际上都不是一种开放的 体例,而是封闭的体例。 ? 每一法典制定之时,都以为其篇名已经能 够概括世间一切情况,都不会设想它将来 会在体例上有重大变动或增删的必要与可 能,都设想一劳永逸、垂范百世。 ? 明清两代,把以前按犯罪种类而命名的法 典篇名归纳为吏、户、礼、兵、刑、工六 篇,认为所有犯罪不过是侵犯六部所管理 的事务秩序而已,六部业务所及范围之外 无有犯罪。 ? 从法典观念上看,每一朝代都把本朝法典 看作是尽善尽美的“一成不变”的成法, 自认为自己已穷尽真理。 ? 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法律,可以《经纬天 下》、《永为仪则》,《唐律》认为自己 “今之典宪,前圣规模,章程靡失,鸿纤 备举”,《大清律》则认为自己“折衷往 制,垂宪万年”。都是自我感觉极端的好。 ? 自《唐律》至《大清律》中关于“化外人 犯罪”的相关规定,也体现了法律的封闭 性。“化外人”概念本身即体现了对异域 文化与人民的不尊重。 3.国家机构设施上的封闭性。 ? 中国古代机构设置尚“六”这个数字,暗 含着一种时空封闭的观念。 ? 从《周礼》六官到汉代的尚书六曹,到唐 代以后的六部尚书,还有记载典章制度的 “六典”,实际是从古人封闭的时空观念 引申过来的。 ? 中国古人从所认识的六面空间(天、地、 东、西、南、北)或时间(天地+春夏秋 冬),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封闭的盒式空间 与时间中。 ? “秦王扫六合”,不过是自认为打扫干净了 这个六面盒子的空间。 ? 从《周礼》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到明 清的六部官制,以为这六官即可以包罗一 切国家事务,但从来没有正规设立过一个 类似“外交部”的机构。 ? 虽然秋官司寇之下有“掌邦国宾客之礼” 的大行人、小行人等官,但其职务并不是 办理国际交往,而是办理诸侯国附属国朝 觐天子的有关礼仪事务的。 ? 即使是清末在列强的压迫下成立的实际上 的外交部,仍用的是封闭性、排外外十足 的名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仍带有为 中央王朝办理各诸侯国进贡事务的色彩, 几乎到了冥顽不化的地步。 二、农耕文化与政治法律的农业属 性 ? 与东亚大陆季节性农业、农业立国特征相 联系,中国传统的政治法律文明具有典型 的农业性特征。 1、中国国家政权从源头上即与农业 有关联。 ?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都是以“农师”著称 的,最早的政权是一个督导耕作的政权。 ? 炎帝被视为太阳神,黄帝被视为土地神, 太阳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条件。 ? 炎帝以“教民农作”而被尊为“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也以教民耕种著称,“治五气, 艺五种,抚万民”,“时播百谷草木,淳 化鸟兽虫蛾”。黄帝的夫人嫘祖也以教导 人民养蚕积帛而著称。从此以后,政府的 教农督农的属性不曾稍改。 ? 古代国家政权机关也是按农业的季侯特征 而分类设立的。 ? 从《周礼》的六官开始,天官、地官、春 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即吏、户、礼、 兵、刑、工六大机构,一直是中国国家政 权的主框架。这在全世界都是仅见的。 ? “天官”代表太阳、气候,“地官”代表水 源和土壤,“春夏秋冬”四官代表不同时 节的不同农事。这表明中国古代国家政治 法律制度及事务,不过如同农家耕种田地 一样。 ?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不过正与“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农活主题相呼应。 ? 最高统治者也特别念念不忘自己“教农官” 身份,从西周武王开始,直到清末,国家 最重要“吉礼”之一就是“亲耕亲蚕”大 典,就是天子及皇后每年春天做一次非常 隆重的“亲自耕种”、“亲自养蚕”的表 演,以劝导天下人男耕女织。 2.农业型文明导致了农业型政治法 律理想的产生。 ? 古人最常见的政治法律理想是对农业型的 “太平盛世”的憧憬。春秋战国时期诸子 百家争鸣,虽貌似水火不容,但对于农业 型治世的理想却出奇地的一致。 ? 儒家的理想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大家都有“恒产” 即土地房产,都有“恒心”,都能过着基 本温饱的生活,都不愿诉讼,达到“无讼” 的境界。 ? 法家的理想是“农战”立国,即对内惟有 农业、对外惟有战争的治国景象,“圣人 知治国之要,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 则民朴而可正也”。 ? 最厌恶政治的道家,其理想也是“小国寡 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田野乐园。 3.中国政治法律重季侯、重应天顺 时的特征。 ? 古人政治法律传统重视“法自然”、“畏 天”、“天人感应”,主要出自对农业经 验与思维的推论,至于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与尊重倒是其次。 ?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 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 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刑也。” ? 古代有“春夏缓刑、秋冬治狱”的惯例, 春夏季节,万物生长,不宜行刑,秋冬季 节,凉风至,白露降,天气变得肃杀,天 开始汰杀植物了,农业收割也开始了,故 可以刑杀。 ? 这种依农业的季节时令决定国家在政治法 律在不同时段的任务,在全球历史上是罕 见的。这种政治法律制度的设计类似于一 个老农的经验与安排,什么季节宜做什么, 天气变了,活计也必须随之变化。 4.农耕生活方式使古代的法制相对 简单。 ? 孟德斯鸠曾说:“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 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 所需要的法典的范围要广得多”。相对于 工商航海立国的西欧民族,华夏法律的内 容要简单得多。 首先,民商法律的缺乏,刑事法律 几乎对待一切生活。 其次,法律体系的单调,许多部门 法缺乏。 ? 在古罗马《国法大全》中,大多部门法律 已经单独形成巨幅卷章。 再次,古人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手 段相对简单,多用刑而已。 ? 解决债务纠纷、婚姻纠纷、继承纠纷、侵 权损害等问题,一律用刑罚惩治有过错者。 法律似乎没有设计其它调整手段,如民事 的、行政的调整方式。 ? 诉讼中也没有什么请求确认权利、请求解 除关系、请求保护利益、请求消除妨害、 请求撤销非法婚姻、请求赔偿损害等,只 有自认为是受害者向官老爷哭诉,请求为 自己作主、严惩恶徒的诉讼。 ? 诉讼结果即是官老爷对于自认为是作恶之 人,大刑伺候。确认权利、请求解除关系、 请求保护利益、至于消除妨害、撤销非法 婚姻、赔偿损害等,只是刑罚调整的附带 结果,而不是单独诉讼请求的结果。 5.农耕文明的安土重迁的性格也影 响了法律传统。 ? 相对于工商文明而言,农耕文明最重因循 守旧,最缺乏冒险与探索精神。农耕文明 最忌轻易改作,否则可能会颗粒无收。 ? 在古代中国地名与人名中,使用频率最高 的汉字是“安”、“定”、“平”和“顺” 等字,正是这种精神的反映。 首先,中国古代“忌变法”。 ? 商鞅变法时,社会主导观念是:“法古无 过,循礼无邪”; 王安石变法时,占统治 地位的观点是:“祖宗之法不可变”。 ? 历代变法者都受到各种攻击与非难,常成 为变法的牺牲品,动辄身首异处。 其次,中国历代法典中的因循守旧 体现典型。 ? 从《法经》六篇,到汉《九章律》,到魏 《新律》十八篇,到《晋律》二十篇,直 到明清律,陈陈相因,轨迹清晰。 ? 其中汉承秦制、宋承唐制、清承明制,几 乎都是简单抄袭。 ? 《大明律》公布以后,朱元璋下令:“一 字不得修改”,如“群臣有稍议更改,即 坐以变乱祖制之罪”。明代二百多年, 《大明律》未作任何修改。 再次,古代法律限制民众迁徙,打 击工商游食之民。 ? 如《唐律》规定,农民怠惰使田畴荒芜者, 要受笞三十以上至杖八十之刑,“浮浪他 所”者要处徒笞杖之刑。 三、水利工程与中国传统法律 ? 华夏大地水旱灾害的频繁,特别是黄河泥 沙流与洪水泛滥,以及黄河洪水枯水季节 水量落差引起的水资源争夺,都迫切需要 中央集权的政府来管理,否则黄河流域将 会陷于洪泛区或无休止的血流成河的战场 而最终变成不毛之地。 1.国家以组织大型水利等公***工程 为主要职能之一。 ? 从大禹治水到历代治理黄河,君主或国家 无不充当水利工程的组织者。 ? 周代的“冬官司空”即为专门负责水利等 公***工程的机构与官职。唐代的工部即掌 管水利土木工程等。历代皇帝也常常亲临 治黄现场,亲自参加劳动。 2.古代法律中,大量关于水利工程 的内容。 ? 秦代的《工律》、《司空律》,汉代的 《兴律》。明清法律的《工律》中有《营 造》、《河防》等。 3.古代徭役繁重,主要使用在治水 等公***工程方面。 ? 兴建公***工程也是罪犯服刑方式之一,而 逃避工程征役的刑罚相当重。 四、北方威胁与传统政治法律 1.“南面而王,北面称臣”的政治观 念。 ? 古代为何不说“北面而王”呢? ? 首先,北方之气为阴气,代表肃杀,南方 之气为阳气,代表生机; ? 其次,中国传统的政治发展空间是由北向 南推进的,是“面南”征服南方落后部落 的过程,而对北方则多只有防御的份。 ? 南人对中原政权称臣是常有的事,而中原 政权在弱势时也曾对北方游牧民族屈辱或 称臣,如后晋高祖石敬塘对契丹称“儿皇 帝”,南宋高宗对金人称“侄皇帝”。所 以“面南”表征服,“面北”表臣服,是 长期潜于心底的潜意识。 2.北阴南阳、阴刑阳德的观念。 ? 因为北方代表刑杀之气,南方代表庆赏之 气,因此古代监狱多设于城池的北门之外, 发遣囚徒多出北门而不出南门。 3.与北城门相关的禁忌心理。 ? 中国政治文化中明显忌讳北城门。古代的 北城门经常不开,常年关闭。 ? 唐长安城北门、明南京城北门均称为玄武 门,清北京皇城北门也称玄武门(后改称 神武门)。 ? 玄武是传说中的水神,是中国古代传说中 的四方之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中最具凶杀属性的一种,以其镇 守北门,反应了古人将最凶悍之神派去镇 守最危险之地的愿望。 ? 此外对北方畏忌心理也体现在以“北”为 “败”的同义语用法上。“三战三北”、 “败北”等熟语,正反映了古代败于北方 的痛苦经验。 4.中国传统的正统观。 ? 古代以建都北方为正统,以建都南方为偏 安。凡建都北方者,多为强盛期,建都南 方者,多处败退阶段。 第二节 小农经济 ? 小农经济是一种在生产力方面的低级简单 的再生产过程。中国自春秋末期铁制农具 的出现到清末洋器传入,二千多年间,农 具、技术与产量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作为经济基础,对 政治法律上层建筑影响极为深远。 一、在社会政治体制方面的影响 1.小家经济的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 ? 古人的理想社会形态是以小农经济为蓝本 或终极目标的。 ? 孟子的理想是:“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 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 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 饥矣。” ? 在孟子看来,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农耕积、 不饥不寒的生活就是最理想的境界。 ? 这种政治理想,也体现在中国的历个法制 特别是土地制度中。 ? 井田制中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 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设计, 就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的制度(或理想)。 ? 后来王莽当政实行的“王田制”,也体现 了这一社会和政治理想。自北魏到隋唐实 施了近四百年的“均田制”也体现了这样 的政治和社会理想。 ? 历代农民起义,也体现着这样的政治理想。 如唐末王仙芝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 军”,黄巢起义,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 将军”,都体现了要建立小农经济理想秩 序的愿望。 ? 北宋王小波起义,以“吾疾贫富不均,今 为汝均之”为理想。钟相、杨么起义,以 “等贵贱,均贫富”为政治理想。 ? 李自成起义,以“均田免粮”为理想,所 谓“闯王来了不纳粮”就是典型的一家一 户、不求扩大再生产、无所谓社会公***福 利事业建设(公***建设客观上需要赋税) 的小农愿望。 ?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是小农理 想的典型叙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处不 均匀,无人不饱暖”,“凡分田,不论男 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少 则少分”,“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 蚕织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 彘,无失其时。” ? 看来,无论是所谓奴隶主的代言人,还是 封建地主阶级代言人,还是农民革命的代 言人,在小农经济式的政治与社会理想上 是出奇的一致。 2.国家被视为帝王挣得的产业。 ? 正如土地、牧畜、房屋等作为小农的“家 业”一样,秦始皇以天下为“家业”企图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汉高祖以天下国家为自己“提三尺剑”挣 来的家业,得天下后,得意地对父亲说:“始 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 (哥哥)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 正是小农经济性质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祸根, 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国家的法律才把百姓 都比拟为子孙,把皇帝比拟为父母,把对 皇帝的“忠”看作是对父母的“孝”的延 伸。 ? 《唐律疏议》宣布:“王者……作兆庶之父母。 为子为臣,惟忠惟孝。” ? 国家的一切制度设置,都是按皇帝一家一 姓私产管理的模式设计的,皇帝的父母尊 为太上皇、太后,岳父尊为国丈,正妻及 众妾封为皇后及妃嫔,伯叔子弟封为诸侯 王,都是国家官员,食国家俸禄(及封赏), 封官委职与家庭成员之间分享产业、获得 花息合而为一,此正是小农的构思。 ? 而其他任何意欲扩大生产规模、使农业生 产变成社会劳动、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农业 经营者绝不会这样做。 3.国家政治体制的小农设计。 ? 皇帝是天的儿子,又是天下***同的父家长。 所有臣民是皇帝的儿子,其中一部分人被 委以官职,犹如兄长,帮助家长看管部分 家业。 ? 自周代以来,有所谓天、地、春、夏、秋、 冬六官的设置,正如小农家庭在不同的季 节安排不同的农活儿。 ? 国家所重者为二:一曰农耕,一曰读书。一 方面尽一切可能鼓励农耕,一方面崇奖读 书科举。这正如一个小农家庭的“耕读传 家”。 ? 国家的人事任用一定要明确为皇帝的恩赐, 正如小农依据子孙的表现给予不同的“好 处”一般。国家礼聘硕学鸿儒教导皇位继 承人,正如小农聘塾师教子弟一般。 4.国家政治仪式的小农属性。 ? 每逢国家承平,民生殷实,可称小康之时, 帝王们就立即动念头要封泰山、禅梁父, 祭告皇天后土, 也就是把田地丰收、家业 兴旺的好消息报告给远在天国的父母,这 正如小农每逢丰收必放鞭炮、杀鸡宰羊祭 告祖先一样。 ? 每逢大的自然灾害使民不聊生之时,皇帝 常玩“罪己诏”的把戏。这种仪式的对象, 理论上是天父,是向天父认错悔过,反省 自己没管好家业,没照顾好子弟,以至于 犯父怒。 ? 此外,每年一度的皇帝“亲耕”、皇后 “亲蚕”仪式,正如小农家长向子孙们示 范耕织,教率子孙妇妾勤劳种织、不得游 惰一样。 ? 国家一年一度的尊三老、敬五更的大礼, 也正如小农家长在家向子孙妇妾们示范敬 老养老、教导子孙孝顺的举动一般。 5.分封体制中的小农原则。 ? 中国传统政治的根本原则之一是“封建”, 即使在“废封建立郡县”之后仍是如此。 ? 秦以前的封建,是正式的“封邦建国”, 诸侯是封地及其人民的真正主宰。汉以后 仍有“封邦建国”,直至清代仍有“封王 侯”之制度,只个过没有行政权,仅食租 税而已。 ? 这种把国家的土地人民租税分割给子弟、 同宗、姻亲、功臣的做法,正是小农向子 弟分割家业的做法。而分割田产家业正是 小农经济持续的典型原因之一。 ? 周初封建,“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 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 汉初,尽封子弟宗室为王。为防小异姓封 王,刘邦曾宰白马为誓:“非刘氏而王者,天 下***击之”。 ? 孟子说,“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之 亲爱乎?”这更加明显地阐述了帝王必须分封 子弟的理由,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农制理由: 为父为兄的当了皇帝,富有四海,能不让 子弟们分沾点光吗?这正是小农家庭中的同 财***产观念的体现。 ? 君主挣得天下,实际上最终是为了尊亲养 亲,天下国家就是君主用来养亲的家业或 本钱。这种观念,同样是小农的观念的反 映。 ? 天下国家成为与皇帝老子与子弟分享的家 业,成为尊亲养亲的本钱。如同在个体小 农心目中,栉风沐雨、精打细算、辛劳一 生创下的家业,真想不出除了尊亲养亲、 造福子孙以外还有别的什么更高尚的意义 或作用。 二、从国家的民事法律来看 ? 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单独的民事法 规范,关于民事活动的规则要么存在于 “礼”或习俗中,要么存在于《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