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道德遵守变成法律规定,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十分安定吗?
历史上的诸子百家是人才辈出的,他们的主张和学说虽然不同,但他们同样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一些人的主张,虽然在那个时代里没有得到认同,也没有被推广,但在之后的历史岁月中却展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如此,我们说,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都是有所作用的,也是我们现在人需要选择继承的。
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显学(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中的三种观点,分别是孟子的道德主张,荀子的规则主张,以及韩非子的刑法主张;诸子百家的存在都是立足在“救世”的基础上的。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各大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不断,导致平民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社会没有一个统一的秩序可言,为了改善这种现实情况,诸子百家通过推广自己的学术,通过对自己学术的分析和阐述,规划了不同的治国道路,希望这样的治国道路,可以得到应用以方便后续社会秩序的稳定。
孟子主张道德,他认为只有大家所有人都讲道德,那么整个社会才能够变得清澈透明,人们才能够不想去做坏事,也就能够从根本上断绝恶事的发生,这其实也是孔子的主张,所以由此产生了王道和仁政。
荀子则是主张礼乐制度和规则,他认为人是需要由规则来约束的,如此才能够压制内心中的欲望,让人们减少不正当行为的发生,由此才有了儒家学说对于礼乐制度的尊崇。
韩非子则是主张刑法,他认为要有硬性的规定来对人们的行为做出约束,要让做好事的人,真正地感受到做好事所带来的利益,同时也要让做坏事的人,受到法令带来的惩罚,这样社会才能够有秩序,由此才有了法家真正体系上的依法治国。
如此来看,这三个人所代表的思想观念都是不同的,他们对于“救世”这一点都有自己的理论观念,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依靠的东西不同,那么这些主张的分歧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呢?本篇文章来分析一下,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他们的观点不同。
其实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三个人对于人性的认知不同,也就是说,对于人们本身的行为认知不一样,对于人映照本能所做出的行为分析不同。有的认为人是向善的,既然是向善的,那么就有着自我约束的可能;有的人认为人是善恶参半的,既如此,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来压制本性当中的邪恶。
同时来发挥本性中的善良,也有的人认为人本身就是邪恶的,既然如此,就只能够依靠外部力量来压制这种邪恶,来硬性的引导人们成为善良的人。所以说这是人性认知的不同是导致他们观点不同的最主要因素。
孟子主张人性向善他认为人的本性其实与现实事物的本性是大致类似的,就像是水一样,水的本性就是自上而下,所谓的水能够向上流动或者能够停止不动,那是因为外部环境对“水”做出了约束,所以究其本源,人的行为之所以会有不同,是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生下来不会就喜欢做坏事,而之所以后来产生了行为上的不当,那是因为他受到了诸多环境条件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性的不同、所受到教育的不同和接触事物的不同,导致了人们本身行为的不同。
道德能约束人自身行为可是对于所有人来讲,人本身有着向善的可能性和本能,就像是水天生有着向下流动的本能一样,基于这种观点,孟子对于道德的尊崇也就有了依靠;道德是来约束人们自身行为的,也是让人产生自律和羞耻心的东西,一个向善的人就会本能的向着自律的方面行走,也就会本能的去遵守道德,如此当这个人接受了道德因素的影响,那么他就会从根本上断绝做坏事的念头。
因为一旦做坏事,他的自律心和羞耻心就会对他进行约束,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影响,人压根就不会去做坏事,这就是道德的力量;而如果人人都能够遵守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不会有猜疑和算计,大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相互之间互帮互助,又怎么会产生战争呢?而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这样的纷争,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岂不是更加的和谐安定了吗?所以孟子这样的主张决定了他对于道德的依赖。
荀子主张人性善恶参半,性伪之分荀子将人性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称之为人的自然属性,叫做“性”,另一部分称之为人的社会属性,叫“伪”;荀子对于这一部分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性伪之分”,他说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的天性中其实有善也有恶,真正恶的是自然属性,但是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利用人性当中善良的部分,来压制人性当中邪恶的部分,由此变成一个善良的人。
荀子的理论其实可以称之为“人性有恶”,但现在大部分人都对荀子的理论有理解上的偏差,认为荀子所言的是人性本恶,是因为环境条件的引导造就了一个比较善良的人。但事实上并不是,他主张当中的环境因素,说的其实是对于善恶的发扬问题,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比较良好,那么就有利于发挥人性当中善良的部分,如果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那么可能就有助于助长邪恶的部分。
荀子主张,接受礼乐制度的社会改造,发挥本质善良荀子观点的核心在于,对于邪恶的压制和对于善良的发挥上;认为一个人是向善还是向恶是皆有可能的。但因为人接受环境的影响,大部分人都向以善良的方面进行改造,所以荀子又说人性当中的善良是本质的,邪恶是非本质的。
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荀子主张人要接受社会的改造,只有接受了改造,接受了引导,那么才能够有助于发挥本质的善良,这也就为他的规则主张提供了基础;人需要接受改造才能够变成善良的人,那么要接受什么样的改造呢?
荀子说是礼乐制度,用礼乐制度来陶冶人的性情,来改善人对社会的认知,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以及对于自我行为的认知,如此就能让这个人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的现实当中,更好地对社会进行自我认识,而当一个人能够很好的接受社会的环境,能够很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就不会因为负面的影响而助长内心邪恶理念的增长。
也就是说,本质的善良也就压制了非本质的邪恶;当然,荀子作为儒学的大师,他对于道德也是提倡的,但因为他对于人性的认知与孟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而荀子认为人性当中有邪恶存在,而且人也有着依附于邪恶一面的可能。
所以,单纯地依靠道德是不可行,在道德之外,还有依靠规则,但这种规则不是硬性的,是一种改变人本能的辅助手段,立足于对人进行引导和改造;正是因为荀子这种对于规则的崇尚,导致他作为儒学大师却教出了两个法家学生;其中一个就是本篇文章重点分析的韩非。
韩非崇尚刑法理论的在韩非看来,人性是本恶的,人与人之间其实没有善良可言,也没有爱可言,在这种基础上,人之所以能够和平相处是因为利益使然;韩非还说,其实利害关系和善恶关系本身就是对于一件事物的不同称呼而已,人们讲道德,讲规则之所以有作用,是因为利害关系还不够大,当牵扯到自身发展和利益时,所谓的道德都是空谈,人性在利益面前其实不堪一击,所以一切还都要凭借利益来说话。
也就是说,利人利己的时候就是善良的,损人利己的时候就是邪恶的,可是利益这件事情是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人要发展就离不开利益,社会发展也离不开利益,所以要决定人的善恶关系就要从人的利益关系下手,让善良的人得到好处,让邪恶的人受到惩罚,从另一层面进行根本区分,如此才能够引导更多的人向善。
由此就有了韩非的刑法理论;既然人本身是邪恶的,那么社会就需要通过硬性的规则制度来进行约束,违反了制度就要受到惩罚,同样为制度做出了贡献就要得到奖励,这对于普通人来讲是一种鞭策,毕竟是受到奖赏好呢,还是受到惩罚好呢,大家就要自己衡量了。
讨论从以上对孟子、荀子、韩非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三个人对于人性的认知不同导致他们的主流观点学说不同,那么哪一种观念是最为合适的呢?其实单纯来看都不合适。
孟子主张人性向善,可是人性为什么向善呢?这种可能性从哪里来呢?我们不知道,孟子也没有给出答案;孟子的理论本身建立在一种理想化的基础之上,如果做到了那自然是好,但问题是太难做到了。
现实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利益纠缠的社会,道德可以约束有羞耻心的人和有自律性的人,可是对于那些不讲道理人呢?道德没有办法。所以,单纯的推崇到道德,只能够是建立在人性绝对向善的基础上,当人心不向善的时候,道德也就没有了作用。
荀子的主张在孟子的主张上又进了一步,礼乐制度曾经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根本,但到周王朝统治的末年,不一样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吗?事实表明,单纯的靠规则也不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那么韩非的观念可以吗?其实也不可以。
因为韩非的观念重在强制性约束,却忽略了对于人本身的培养,也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这么做只能够是让人不敢去做坏事,但人们不敢去做坏事不代表着人们不想去做坏事,所以在那些法律规定不到的地方,社会的黑暗可能比原本的要更加严重。
以儒家理论育人,以法家刑法为底线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在刑法规定之下,其实,会造就一大部分正在惦记着的贼,如此对于社会也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单独看三个人的观点,并没有真正对社会治理有好处的地方。那么治理社会应该怎样呢?或许应该结合这三个人的观点。
以孟子的道德理论来育人,以韩非的刑法观念来治国;也就是说,法律要规定一个底线,又从根本上从最基础的方面约束人性当中的邪恶,给要做坏事的人最后一道警告,也给善良的人最根本的保障。
而在法律之上,我们要用道德来约束众人,或者说用道德来哺育众人,这让人们明白道德本身的力量,要有自律性,要有羞耻心,如此会让大部分人对于做坏事有着本能的排斥,而对于少部分道德约束不到的人依旧由法律去约束,这样社会才会变得井井有条。
试问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既讲道德,法律体系又完美,这个国家的发展能不迅速吗?这个国家的社会能不和谐吗?所以三个人的观点都有可以继承的方面,但三个人的观点也绝对不是非此即彼的。
小结其实,当我们理解或者继承诸子百家的学说时,最忌讳的就是“非此即彼”,他们对于社会的分析重点不同,导致他们观点本身的主流就不同,所以,“非此即彼”没有任何意义,就如同我们上述所说的那样,单纯的讲道德有作用吗?没有。
照样有一些人不讲道德,对于这些不讲道德的人,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那么社会岂不是乱了套?那只讲法律有用吗?也没有用,那样在法律约束不到的地方可能就是人间炼狱。所以,我们要学会对于传统精神的柔和,吸收其中有价值的方面来统一利用,如此才能够总结出更好的治国理念,也才能够创造更加完美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