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与长板理论
[TOC]
对于木桶理论,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
这句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一个人、一个组织中的缺陷会制约其本身的发展,但事实上是这样吗?制约存在的基础是个人或组织尚未洞悉缺陷的存在,误认为自己很全能,以至于在真实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然而实际情况是,只要有正常的认知能力,就很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如果能够认识到它,想必没有人会傻到带着劣势与旁人搏斗。
木桶理论以形象的方式描述了个人或组织的优势与不足,并将着眼点放在了不足。但是社会整体在发展,个人认知水平逐渐提高、组织间协作形式也发生变化,着眼点更应该放在优势上,不再局限于弥补个人的劣势,而是充分发挥优势,这便是长板理论。
为什么我认为补齐短板不如增强长板?
得益于《拜杜法案》的颁布,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流行积木式创新,而这也是长板理论的大规模实践。
在美国,如果你是一名教授,并在科研活动中取得了突破,想要将这项科研成果转换为实际的产品,虽然不排除少数的教授拥有商业转化能力,然而对于大多数来讲实际的商业活动如何进行,他们并不清楚。不过好消息是,你只需要从社会上找到另一块长板帮你完成转化就可以,当然前提是你的科研成果有足够的吸引力。
今天的公司也一样,实在是没有必要样样精通,如果财务不够专业,就聘用更有经验的会计事务所;如果人力资源薄弱,就聘用猎头或者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市场有短板,同样可以聘用优秀的广告和宣传公司;同样的还有法律服务、战略咨询、员工心理服务等等。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的领导者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构建协作体系的价值。
谈到个人,最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从毕业到现在半年多了,其实从毕业工作的那一瞬间开始,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分化便开始加剧,当然你知道特别是指每个人的发展轨迹。有朋友去了铁道部,能够坐上免费的动车,我可能永远也没有这样的机会;有朋友去了航天院,能够亲临火箭发射基地,我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还有朋友去了发改委相关部门,能够有感受左右国家发展轨迹的震撼,我也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感受;还有朋友去了澳大利亚留学,我也可能永远也去不了。
但是,我看不到也不好、感受不到也好,这一切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在毕业之后的这几年,我能否坚持自己的渴望,付出长期努力。对于个人的短板,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达到及格分即可;而对于自己喜爱的,认为有优势的方面,要更加侧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愿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成为彼此的长板,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