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的客体是什么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1.电子合同的法律保障不够完善

无纸化是当前“互联网+”领域的鲜明特色,金融交易的无纸化通常是基于电子合同达成的。相较于传统的纸质合同,电子合同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且易毁灭、易丢失、可复制、可篡改。当出现合同纠纷时,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应提供哪些材料才能完成举证,导致前期的举证以及后续的调查审理均存在困难。此外,由于电子合同内容一般比较冗长、复杂,大部分消费者一般会在未仔细阅读条款的情况下,直接默认这种只需要“点击一下”即可完成签署的电子合同,这为经营者向消费者转嫁风险提供了便利,使消费者举证更加困难。在身份认证方面,实名核实虽然能够极大地避免冒签等问题,但基于上述电子合同的特点,即便将实名核实工作作为一项法律保护程序,也无法认定消费者主观意识上是否真正认同合同条款,以及其中是否存在蓄意误导等问题,严重降低了实名核实环节的有效性。

2.个人信息保护有待加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行业主体类型愈加丰富,违法获取、随意收集、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互联网金融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示,100款App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其中59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28款App涉嫌过度收集“通讯录信息”,23款App涉嫌过度收集“身份信息”,22款App涉嫌过度收集“手机号码”等。在此情况下,经营方一旦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就会引起大规模的消费者信息泄露,导致消费者权益严重受损。以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年审理的数据堂公司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为例,数据堂公司在8个月时间内,日均传输公民个人信息1.3亿余条,累计传输数据压缩后约为4000GB,严重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损害消费者权益。

3.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据《2020消费者维权白皮书》数据,2019年,聚投诉平台累计有效投诉量86.9万件,其中,全国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有效投诉量61.3万件,占比约为71%。可见,互联网金融行业已成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此外,在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有效投诉量中,仅有30.13万件获得解决,解决率仅为49.1%。由此可见,消费者通过投诉这一渠道进行维权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据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的《互联网金融审判大数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