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海关被洋人掌控半个世纪真的是被列强逼迫的吗?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海关”是主权象征,一定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过在咱们的近代史上,中国的海关,大部分时间是被掌握在洋人手中。
清朝后期的海关被称为总税务司,最初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影响,清朝无法掌控上海等地海关,于是便在1854年和英、法、美建立合作关系。由洋人来主持上海的税收,当然了名义上还是清朝管理。
最初其职权范围仅限于上海,但几年下来颇有成效,而且对于列强来说,是个捞钱的好地方,于是在列强的要求下。清政府便于1859年在上海设立总税务司署,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
1961年,这个机构正式挂牌,而各口税务司及海关高级职员,均由外国人担任。首任总税务司是英国人李泰德。自此,清朝海关,开启了洋人时代。
(第一任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
当然了,也并不能说是逼迫,因为当时的情况下,是清政府为了能够在战争时期保证关税的正常收取,从而选择了洋人这个“第三方”来帮忙收取。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清朝是董事长或者说投资人,而洋人则是职业CEO经理人,属于一个聘用关系,用的是他们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
你还别说,这个洋人主持下的大清海关,远比清朝自己来要更加的有效率。
“税钞大有起色,按年比较,银数倍增”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数据说明:总税务司成立之前,清朝四大海关收入不足500万两;1865年,清朝海关税收830万两;
1875年清朝海关税收1200万两。
19世纪70年代末,清朝海关税收更是达到3000万两,一度占到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那个内外交困,国库空虚的时代,赫德掌管下的清朝海关,成为了大清朝的经济支柱。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到一个,他叫赫德,英国人,是第二任总税务司。
其在任的四十八年时间里(1863-1908),总税务司成了清朝所有政府机构中最廉洁的部门,认为是“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迹之一”,当然也是最赚钱的。
(在宁波海关工作的中外官员及工作人员合影)
晚清时期,贪腐成风,偌大的清王朝,海关年税收不过几百万两。
“每年不下六七万两,从前原系丁役私收入己”——两广总督苏昌(1763上奏)1852年,江南道监察御史梁绍南上奏称,经粤海关管辖的地域仅白糖冰糖每年就进口不下五六千万斤,但在当时粤海关的记录上,仅得一千五六百万斤。而赫德上任之后,对海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抓腐败,抓贪污,总税务司和之前的大清海关俨然天差地别。
其实赫德采取的办法很简单,无非就两个:
第一,高薪养廉。
总税务司的雇员是当时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其待遇极高。而且还有养老退休金。这些稳定且正当的收入,使得雇员们,不愿意冒风险去贪污。
第二,严查严办。
如果说高薪养廉是让雇员们不想贪,严查严办则是让其不敢贪。
赫德在税收的各个环节都建立起了严格的监督审查制度,让职员互相制约,无机可乘。这是严查;
而同时赫德对于那些违反制度的人,绝不姑息。当时一位外班关员仅仅私受报关人员一条鲜鱼,就被开除,可见其严格程度。
在这样一套完备的奖惩制度下,清朝海关的贪腐情况得到了一个基本的杜绝,其也由此成为了当时清朝最干净的“衙门”。
当然了,这些制度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很难行之有效。赫德能做到,不得不说,有他自己的能力。
因为在海关的出色政绩,赫德在清朝也是颇受重视,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之一。
话说回来,这对于清朝来讲,其实是一个很尴尬,很讽刺的结果。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海关主权的旁落,是极大的耻辱。
但人家却比你做得更好,甚至于为你带来了更大的利益,让你离不开他。足以可见,当时的清朝有多么的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