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国家关系文言文

1. 道德和国家的关系

说到国家,一定不能撇开道德谈国家。

道德是干什么样?道德是用来养生的,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而不是害生,是对生命有利。人体是个生命,国家也是个生命,人体需要养生,国家也需要养生。

国家用什么养生?也是用道德。 要想培养人们的道德,就必须知道道德是什么,懂得道德是怎么形成的,掌握道德形成的内在规律。

如果我们一无所知,当然就不能培养利用道德了。对道德的培养利用也只能是失败的了。

这么多年,在所谓的精神文明上没有少下工夫,但收效却是负效应的。为什么?关键在于没有掌握道德形成的规律。

下面,我将从多方面说一下道德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果有人愿意与我辩论,我愿意随时奉陪。 1· 国家与道德法律的关系 1·1 国家是一定道德与法律的产物。

任何国家都是一定社会道德基础上的产物,从深刻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反映道德;从通俗意义上说,道德反映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说,国家是一定道德的产物,同时也是法律的产物,二者缺一不可。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国无法律不立,国无道德便无根基,更不能立,道德与法律是国家设计思想实现的措施与保证。从理论上说,到了***产主义就不要法律了,这说明,在国家阶段,没有法律,国家是不能存在的。

但到了***产主义,却不能离开道德,因为***产主义社会是个道德社会,是完全由道德来维持社会经济运动的。 1·2 国家设置(上层建筑)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有道德基础没有设计思想,国家的高楼大厦是建不起来的;同样的道理,只有设计思想,没有稳固的道德基础,国家的高楼大厦还是建立不起来的。要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既要有合理的设制方案,更不能轻视道德。

1·3 道德与法律对一定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政策起辅助保障作用。道德与法律都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的,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

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它们都是为经济政策、经济建设服务的,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的辅助手段。 1·4 人类社会生活的目的。

政治经济政策,道德与法律及各种社会措施都不是人类社会生活之目的,它们都是国家、社会、生命向高层次发展的手段。什么是国家、社会、生命发展之目的呢?向高层次发展以至最终悟道,才是社会国家与人生之最高目的。

1·5 不同国家社会形态,道德与法律的作用。道德反映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一定社会国家形态,总是和一定的道德法律相适应,道德越弱,法律就越强;如奴隶制,它的法律的强制性就很强,而且极为严酷,但其道德形态与层次却相当低;封建社会次之,资本主义则更次之;道德与法律是此长彼消的关系。

***产主义社会完全是个道德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凡是国家,必须有道德,也必须有法律,不可偏废。

国家消灭了,也就不需要法律了,因为人们的道德极高,不需要法律的约束了。人类社会消灭了,连道德都可以不需要了。

总之,越是落后形态的国家,其道德就越堕落,其法律就越残酷、健全。 3·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3·1 道德为阴,法律为阳,其关系是阴阳互生。

道德是法律之母,法律是道德之帅;道德产生法律,法律指导道德;一定的社会道德对一定的社会法律的产起决定作用,一定的法律对一定的道德起指导作用。法律是在一定社会道德基础上产生的代表了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道德被法律统帅但对法律具有强烈的反馈作用。

可见,道德与法律是一事两体,在一定意义也可以说,道德就是法律,法律就是道德,就好象是一坐山,一为山左,一为山右。 3·2 法律与道德的“相同”与“不同”。

法律是文字规定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道德,道德是没有用文字规定出来的软法律,它们的***同特点是“都是关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规范”;它们的不同点是,道德不具有强制性,法律具有强制性;法律是“文字规定出的带有强制与惩罚性的必须作为与必须不作为”;道德是没有“文字规定的不带有强制性、惩罚性的应当作为与不应当做为”。没有履行某种道德行为,仅仅是不强制不惩罚而已,但并不能说明不履行该行为就是应该,或不应该。

4· 道德在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4·1 治理国家,不能不提道德,不能不提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因为法律是硬件,道德是软件,只有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法律而无相适应的道德,法律不可能正确执行,因为它失去了正确执行的基础。 4·2 强调法律,忽视道德,就一定要扩大执法机构,每个机构都需要一定人员把关,法律只要有人员把守,就需要相应的财政开支,就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道德越堕落,法律越复杂,机构也就相对增多,最终造成重重迭迭的执法机构,使 *** 臃肿不堪,增加 *** 的开支与人民的负担。如果道德不倡,越是提倡依法治国,国家 *** 的机构就越庞大。

道德与法律是彼长此消的关系,人们的道德越是败坏,法律越完善(庞杂)国家机构也就越庞大;人们的道德越高尚,法律就越简单,国家机构就越简洁。机构越多,国家的运作就越不灵活,办事效率就越低。

4·3 道德的作用是以人们的高尚思想,自觉的履行实现国家各种制度,从而实现国家的设。

2. 关于道德礼法的一段古文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 *** (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论语·为政》)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

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

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

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

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 有关道德的古文、名句有哪些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人不可以 *** 。——《孟子?尽心上》 有德不可敌。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 私仇不及公。

——《左传?哀公五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季冬纪》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不食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诚则金石为开。

——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五 疾风知劲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北齐?刘昼《刘子?大质》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为善则预,为恶则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事》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士穷乃见节义。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名声之善恶存乎人。

——唐?韩愈《与卫中行书》 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立身一败,万事瓦裂。——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火不侵玉。

——唐?刘禹锡《司空奚公神道碑》 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

——宋?王安石《命解》 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宋?欧阳修《与颜直讲》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宋?欧阳修《纵囚论》 廉耻,士君子之大节。——宋?欧阳修《廉耻说》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宋?欧阳修《魏公卿上尊号表》 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宋?欧阳修《上高司谏书》 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宋?欧阳修《祭丁学士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宋?苏洵《心术》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宋?杨万里《庸言》 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宋?苏轼《留侯论》 涅于混浊而不缁。——宋?苏辙《冯京加恩制》 不以私爱害公义。

——宋?苏辙《论侯称少欠酒课以抵当子利充填札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姣鸾百年长恨》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寸寸山河寸寸金。

——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吴研人《痛史》第十回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

4. 关于论述道德的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淮南子:"名与道不两明.人受名,则道不用;道胜人,则名息矣.道与人竞长,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则危不远矣.故世有盛名,则衰之日至矣.欲尸名者,必为善;欲为善者,必生事.事生,则释公而就私,背数而任已.欲见誉于为善,而立名于为质,则治不修故,而事不须时.治不修故,则多责;事不须时,则无功.责多功鲜,无以塞之,则妄发而邀当,妄为而要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责;事之败也,不足以敝身.故重为善若重为非,而几于道矣."

孔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还有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si=3

5. 文言文 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国利民之本为最多最长利。集利所集内一分人之利。集利是一对也,国家与世体利亦为一集利,机、学校、企业之利亦一种团集利。利则为国与集中一室之利,谓人之一切求其求也之和。是治国、合利、利三者也,必须持以下三点:最为第一,国家与集利高利。于国家利、合利、利有隙,人当大体,欲以国与集利为重,在足之下,人当为国与集利而弃利,至为国与集利而致贵之生。在我国家社会主义,必以一国、一夷之利先。以国与集利高利,非关于一切事下必无资地牺牲人利,更不携谓性之缚和谓利之减。以国与集利高利,但求我处三者之害也,举国、夷之利先举。第二,于大国和集利于利之先下,必兼言国家与集勉保塞人之正当利,长人直之行,必使人之性与才得遍及矣。我在大国和集利之时,以重人之奸利。在今生活中,实存忽人奸利、忽人动性之要用也,此不便于用人之至性之,是极为害者。第三,从本上说,国家利、合利、利者一也,乃相与理势之。国家与集利也而人之远之本利,是国家与集中每一室之正理之机一,每一室之当利又是国与集利之不可分者为分。国家与集利之与得,自是积而人奸利之与得。

在社会主义制下,利欲从集利,为利欲从体利,利欲从利,或谓小局从事,道理从大道也。我好与行者,非言可不慎利,不意小利,不意权利,盖在社会主义制下,竟,利与集利者一也,微利与体利是也,权利与利是也。

事老矣,汝往观感中国其人之事,多则融之人或集何处国家利、合利、利之

6. 有关道德的古文、名句有哪些

道德是真理之花。

——雨 果

美德的本身就是它的报酬。

——达拉顿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雪 莱

美德是一种战争状态,我们生活于其中,就要常常与自己作斗争。

——卢 梭

脸红是美德的颜色。

——泰云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真正的美德就象河流一样,越深越无声。

——哈利法克斯

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

——歌 德

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

——席 勒

当你往前走的时候,要一路撒下花朵,因为同样的道路你决不会再走第回。

——欧 文

达到完美,不在已无可增添,而在已无可裁减。

——佚 名

善良的人总是把自己说得卑劣。

——霍 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