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会对于女性男性化的宽容程度比对男性女性化大

那些女扮男装、带有英气的女中豪杰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人物,花木兰、穆桂英都是从历史传颂至今的英雄人物。再看看那些“娘娘腔”的男子们刘着,妖娆哥,长裙哥,马里山,黄锐,贤淑哥等等,在传统文化中更多地成为人们口中的笑柄,同样是对自身性别的“叛逆”,却产生不一样的社会效应。

因为这会动摇男权社会的根基。如果男性女性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则有可能打破两性间的和谐,到那时,男性也许无法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悲哀,但这种现象永远都是少数,而且如果是单纯的审美观女性化并不会造成能力和志气的减退。

这种现象的确是性别歧视的表现,更确切来讲是父权社会对叛离“男性强者身份”的男人容忍度更低,而对倾慕于“男性品质”的女性在不涉及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保持着一种默许和容忍。

社会所谓的对“女性的男性化接纳程度更高”也仅仅限于女性不触及男性群体利益的情况下。一个女性在性格上“女汉子”一点不要紧,但是如果她想要当个政委,当个女老总,当个女博士,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更大,那么她就会被父权社会厌恶和排斥。这就像红楼梦里那么多个“妹妹”一样,很多时候社会对“女性的容忍度”高,其实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像是对橱柜里的商品玩味的男性凝视上,“哪怕你牛上天了,也需要被我这样的男人征服嘛”,而并不见得是真的接纳和承认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作者:无青青

链接:/question/31044335/answer/504841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