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飞来峰》教学反思?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之一
一直以来,都在探索一种古诗的完美的教学方法。窃以为,古诗课堂应该是诗意浓浓的,既要让学生沉浸于古诗赐予的特有的境界美,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中,又要让孩子在快乐的享受中理解古诗、延伸古诗、热爱古诗。基于此目的,我镇安排了我一堂县级学科带头人送课活动,我选择了《登飞来峰》这首诗,作为古诗教学初探。
《登飞来峰》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任浙江鄞县知县时,任满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西湖,慕名登飞来峰所作。这一年,他三十岁,正是风华正茂、志向高远、锐意进取的时期。他强烈要求变革,改变当时国蔽民穷之面貌,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事实上,他也通过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推动了当时农业的进步,可惜却遭受了当朝权贵的阻挠、打击、排挤,变法最终失败。
有了这么一串历史背景,故在课堂中,我设计了?激趣入文,以读代讲,激趣延伸?的教学模式。开课前,我与孩子们亲密接触,先聊聊我国灿烂的诗文化,词文化,曲文化的简要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热爱古诗的热情。古诗以其凝炼的语言,鲜明的韵律和迷人的意境吸引着万千读者,魅力无限。接着,我出示简单的王安石资料,背诵他晚年的《泊船瓜州》导入,引发大家研读青年王安石的诗作。
课行正题,领孩子们朗读它,划其节奏,凸显起韵律美。抠出?寻、畏、遮、缘?等重点生字,标出诗中重音、拖音。以各种形式的读,整体感知古诗带给的感受:雄峻的气势,开阔的胸襟,傲人的豪情。这是青年才俊王安石身上所具备的人格美。其实,一个人在青壮年时期不都是激情四射、抱负远大、锋芒毕露、锐意进取的吗?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这段美好时光,有所作为,朝着自己正确的方向,力排万难,勇往直前的。五年级的孩子,通过朗读,交流,对这些道理,应该似懂非懂,蒙蒙胧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愈来愈清晰。
然后,我以?你读懂了哪句诗?你会用自己的话翻译哪句诗?让学生自己去串解诗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抓字眼,去说诗意,去边读边解诗意,只要解释顺合、流畅就行。这班学生真好,一个个抢着说,不一会儿诗意就出来了。
理解了古诗,我抓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引导孩子体会?浮云?指什么?指天空的、眼前的飘浮的云。用来比喻什么?前行途中形形色色的障碍。从而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再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比较,学生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浮云?,难免会有阻碍,但只要我们站得高,,把握前行的正确方向,何畏?浮云 浮云?自散。
课近尾部,在?激趣延伸?板块,我设计了?假如你是王安石身边的人,属下,幕僚,朋友或亲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请用?我会说:王大人------------------。?我会说:半山啊,-------------------。?我会说:介甫啊,-------------------。?的形式。课堂生成如此悄然生成。
最后,全班学生起立,用动情的朗诵、背诵与王大人告别,与我告别,与听课老师告别,走向瑰丽多姿的生活。
然而,课上下来后,在与同行们的交流中,却发现自己的不足:课上得太细致了,老师导得过多了,若是配上一段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或一幅简洁的简笔画,定能让课堂增辉不少。看来,我的古诗教学模式:?激趣入文,以读代讲,激趣延伸?还得不断完善、提高。谨以此问,与爱好古诗的同行们***勉。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之二课一上完,我的心情除了难受,还是难受,因为课上得比我预想中的要糟很多。同事们安慰我,是孩子们不勉够配合,可是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怎么能怪孩子们呢!于是,静下心来,不断反思,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删繁就简。上完这堂课后,我更真切地体会赵志祥老师那个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很简单?。他说课堂教学要简单,首先,教学环节要简单些。教学设计,要懂得舍弃,要大胆舍弃那些看似精彩而实际上对教学效果没有意义的环节。纵观这一节课,我发现对王安石那几首诗的拓展,特别是后面的唱诗环节,可以大胆地删去。所以,我难受!
2、避急求稳。说到这一点,就暴露了我这堂课最大的缺点,胸中有案,心中无生。一开始,我就担心我的课没办法上完,满脑子都是教案。因此,课上就是我急于求成的表现。反之,就是对学生关注得太少。评判一堂课上得精不精彩,不在于你的教案设计得怎么样,而在于你的眼中有没有装满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单一,我的指导不够细致。所以,我惭愧!
3、有备无患。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学生。我很用心地在备教材,却很?放心?地备学生。去熟悉班级时,我只是简单地向他们提出几个预习要求,没有叫他们起来读一读,没有了解他们当中谁的朗读水平最好,看看他们的朗读水平怎样;没有问一问平时是怎样上古诗的?这会儿才真正的明白熟悉班级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关注学情。因此,在课中,当教学第二环节时读诗时,一听到学生的朗读水平那样时,我便慌了手脚。倘若如此,我得马上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既然学生都没办法读懂读通的话,那就得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得指导得细致些,包括划节奏线,标重音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意境。更致命的是我的教案改了,但是我却没有再试上(因为在班上上得实在很精彩),我太高估自己了!所以,我愚蠢!!
以下,是我课堂中的两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让我上的话,我会这么做:
1、听师范读后,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回答我作画时,当学生说自己看到了太海,看到了树木时,我得让学生继续说,我作画,让黑板呈现出一副即兴的画作,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然后,对学生说:?这画美吗?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是站在飞来峰的塔顶上。接着,再来引导学生感受塔高,最后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的道理,我想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而不会牵强附会了。
2、引导学生理解浮云的含义时,我问道:?想一想,王安石在实行变法时,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时,我得让学生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总结:?孩子们,这就是?浮云?的含义,你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难以理解的词你们竟然读懂了,不简单啊!?在这基础上,我会说:?我想,你们肯定也能读懂王安石心中的话。当王安石遇到这些困难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话?然后让学生交流,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诗蕴的体会就不在话下了。
我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只有真真正正地?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