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姓名的英语翻译 规则

这个现在已经不属于同一种翻译方法了,没有办法,也不可能一概而论的。

首先,中文汉字名称是不存在对应式的英文翻译的,中文名称于英文名词之间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所以不存在对应式的匹配...

其次,这些拼写法出现的背景不同,各有理由。

孔子,孟子的名称是在中国汉语还没有宣布拼写标准的时候由西方以拉丁语文形式结合汉字名称原本读音组制而成的一个学术称呼,据传,us结尾于拉丁语中的哲人,思想家之类的相匹配的形式...

另外,在中国的汉语拼音体系出台以前,曾经出现过非自主的拼音形式,比如曾经出现过所谓的“威妥玛拼音”也称作“韦氏拼音”,这是英国人以当时的汉语语音标准制造出的一种所谓的拼音形式,自清朝末年直至解放初一支影响着中国名称的拼写。但这具有一层屈辱的历史,其体系也被后来出现的各种自主拼音体系突破...

之后各汉字跟原地区均出现了属于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拼音体系,但由于各地的官方语音不同,放眼差异很大,所以导致各地的拼音体系所表现的读音也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各地拼音体系的拼写规则也不相同,所以其表现形式也有差异...

中国大陆出台了普通话概念,即,法律上统一了境内汉字读音的官方标准,所以无论什么方言在其读音上只能以普通话语音为准,随之而来出现的汉语拼音体系也完全体现普通话概念,在表达发音的结构上有自己稳定的结构...

而香港地区,由于起初未被划归为大陆的行政区域,所以香港也未被归入普通话推广区域,其官方语音依然是粤语,所以香港式的拼写形式也自然是以粤语音出发,加之香港式的拼写规则也不同于大陆,所以其拼写形式也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你说的“张”拼写为“Cheung”,就是典型的香港式拼写。由于“张”在粤语中就读作“Zieong”,于是结合香港拼音规则便拼写为“Cheung”。

“陈”在粤语中读作“残”,结合香港式拼写为“Chan”

“刘”在粤语中读作“劳呜”,结合香港式拼写为“Lau”

“王”在粤语中读作“Waong”,结合香港式拼写为“Wong”

“郭”在粤语中读作“Guok(尾部的k只作短促的口型收音)”,结合香港式拼写为“Kwok”

“冯”在粤语中读作“Fong”,结合香港式拼写为“Fung”

由此可见原因了,这也是“香港”为什么会翻译成“HongKong”的主要原因...

而“台湾”也有自己的拼音体系,通常称作所谓的国语通用拼音,其是以中国台湾所谓的“国语”音,结合台湾自主拼音规则得出的拼音体系,与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拼音体系均不相同...

“周”拼写为“Chou”目前就属于台湾式的拼写形式(现代香港拼写中也有拼写为Chou的情况,但比较传统的香港拼写更多是表现为Chow)

“郭”在台湾式拼写中表述为“Kuo”

“高”在台湾式拼写中表述为“Kao”

“张”在台湾式拼写中表述为“Chang”

“金”在台湾式拼写中表述为“Chin”

“蔡”在台湾式拼写中表述为“Tsai”

“徐”在台湾式拼写中表述为“Hsu”

“谢”在台湾式拼写中表述为“Hsieh”

“董”在台湾式拼写中表述为“Tung”

“连”在台湾式拼写中表述为“Lien”

由此可见规律了,台湾拼音中以“Hs”来表示“X”的音,而以“Ch”来表示“J,Q,Zh”的音。以“K”来表述“G”的音。以“ung”来表示“ong”的音...

此外不止这些,其他汉字根源地区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拼音体系,比如朝鲜,韩国,日本等等...

比如:朝鲜和韩国的“金”姓在朝鲜文中写作“?”读作“Gim”,由此其拼音便写作“Kim”

“朴”朝鲜文写作“?”读作“Bag(尾部的k只作短促的口型收音,而并不出声)”由此韩国的拼写规则表述为“Park”,而朝鲜则表述为“Pak”

“李”在传统朝鲜文中写作“?”读作“Li”由此韩国的拼写规则表述为“Lee”,而朝鲜则表述为“Ri”(现代韩国文经过改革,“李”写作“?”读作Yi,但其英文拼写依然保留传统语音)

由此可见朝鲜语的特点...

再有日本,自然是日本语读音了,这相差就更大了...

“山本”读作“呀嘛某头”,日本式拼写为“Yamamoto”

“桥本”读作“哈希某头”,日本式拼写为“Hashimoto”

“丰田”读作“头由他”,日本式拼写为“Toyota”

“山崎”读作“呀嘛杂Ki”,日本式拼写为“Yamazaki”

“东京”读作“头Kio”,日本式拼写为“Tokyo”

如果依照这些汉字名称的汉语读音,无论如何是不会有这样的拼写的...

由此,各地的拼写各有规则,受到各自的法律保护,通常情况下是不能随便混用的,否则会失去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