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商业贿赂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主观:

实践中商业贿赂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不正当利益会选择去实施商业贿赂行为,但是这是违法的,是需要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的。一、什么人可以构成反商业贿赂中规定的商业贿赂主体根据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商业贿赂本身的规定,商业贿赂是经营者为了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利用财物对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进行贿赂的行为,因此,商业贿赂发生在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中,而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因此反商业贿赂中所规定的商业贿赂的主体只能是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的经营者,而不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或单位,也就是说,如果商业贿赂行为构成犯罪,罪名也只能是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或者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二、商业贿赂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商业贿赂行为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存在违法和犯罪两个层次,分别应当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第一,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损失属于民事责任的一种。第二,承担行政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以行贿的手段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应当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根据情节的轻重对经营者处以1万元以上20万以下的罚款,如果有非法所得的,应当予以没收。这里的没收非法所得和处以罚款的行为都属于行政责任。第三,承担刑事责任。刑事责任依照我国《刑法》进行处罚。如果商业贿赂行为本身构成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等罪名的话,依照刑法分则对不同罪名规定的刑事责任进行处罚。总之,商业贿赂行为是我国法律所明确禁止的,尤其在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发布实施之后,商业贿赂行为,更是成为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打击的重点领域,并且由上述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任何企业经营者从事商业贿赂,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轻则是行政责任,重则有可能是刑事责任。因此希望企业经营者能够明确反商业贿赂中所规定的商业贿赂行为的范围,也能够明确一旦构成商业贿赂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十分巨大,在企业经营者具备这样的意识之后,就能够提前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规避商业贿赂行为,避免成为反商业贿赂的执法对象。三、商业贿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回扣。2、送礼品礼金。3、手续费。4、以购代贿。5、提供消费项目代贿。6、假借促消费、宣传费、赞助费、劳务费、咨询费等名义进行贿赂。7、为受贿单位和个人报销各种费用。8、利用“中奖”,为个人变相受贿。9、其他方面手段,包括为受贿人提供各种便利、荣誉、资格等。

法律客观:

我国行政法规规定的商业贿赂违法与刑法中的贿赂犯罪在内涵和外延上虽有重合,但并不完全相同。两者除了行为主体及行为发生领域的明显不同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区别。1、构成贿赂的内容不同。我国现行刑法明确将“贿赂”限定为“财物”,而行政法规中的商业贿赂则包括财物和“其他手段”。《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2条明确指出:“所称其他手段,是指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等给付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通常的解释中包括财物以外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利益。这里所称的其他手段是指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房屋装修以及解决子女、亲属入学、就业等多种方式。可见,如果以财物以外的其他手段实施商业贿赂,能够成为行政违法行为,但无论危害多大,都不可能构成刑法中的贿赂犯罪。2、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求不同。除索取贿赂的以外,受贿罪的成立必须以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益为要件,而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商业受贿中并不要求有实际谋利行为,只要受贿者明知是贿赂而收取,即使没有实施谋利行为,商业受贿也能成立。3、对行贿者目的要求不同。刑法中的行贿犯罪的目的必须“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政法规中对于商业行贿并没有要求具备不正当目的,而只要求是为了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因此对商业贿赂违法行为中的行贿者,如果无法证明其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就不可能构成行贿犯罪。4、行贿的客体和对象不同。行政法规定的商业贿赂违法,侧重的是对于公平竞争秩序的保护,因此,对行贿对象没有过多限制,只要是处于商业活动之中的单位或个人,均可成为行贿对象,甚至可以针对消费者实行商业行贿;而刑法中的行贿犯罪,则必须针对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或者是国有单位进行贿赂,因为刑法规定贿赂犯罪,侧重的是对公务活动廉洁性的保护。因此,对于构成行政违法的商业贿赂行为,即使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是否能认定为刑法中的贿赂犯罪,还必须按照刑法的规定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