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法律类书评文章

现实有多么黑暗,本书的故事就有多么黑暗。在黑暗中呆久了,人总是期许着光明的。周立平,这么一个杀人犯却为社会带来了些许的希望与光明。

——题记

读本格派推理对我而言是烧脑,是有悬念的故事,但往往凶手的作案动机很薄弱,甚至很不切实际。(例如被诸多人捧上神坛的新本格的经典大作《占星术杀人魔法》,虽然谜面和诡计很精彩,但我觉得作者布那么大的局,牵连那么多人,结果杀人动机却那么薄弱,看的我很无语,当然没有贬低本书和本格推理的意思,只是个人偏好问题。)

但读社会派的推理,却让令我感伤,因为里面的故事总是让我不自觉对照现实生活,推理小说虽说是通俗文学,但我觉得社会派的推理有时并没有那么通俗,甚至有一丝严肃文学的感觉在里面,社会派的推理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出发点是凶杀案,但落脚点却是人性。每每读社会派推理总是给我带来万千思绪,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是社会派的亮点(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至今为止为社会派推理小说下笔写书评的只有两本,一本是《长夜难明》另一本就是本书《扫鼠岭》 (当然推理小说我看的不多,也就十多本)

下面来聊聊本书吧!本书评 涉及大量剧透,和人物分析。不想被剧透 又感兴趣的人可以先去看看书!

十年前。西郊发生导致四人死亡的连环凶杀案,当未满十八岁的周立平被捕之后,所有人都认定他就是真凶,只有在专案组协助调查的警官大学学生林香茗坚持认为,周立平只对最后一起案件负责。周立平最终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十年后。深夜的扫鼠岭上,废弃地铁站的隧道风亭里燃起熊熊烈火, 消防队员在风亭底部发现了多具尸体,监控视频、现场物证都显示,制造了这起惨案的正是被释放不久的周立平,这一回,又有谁来替他洗清不白之冤呢……

读完全书,我觉得全书的很多人物塑造并不单薄,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有他们的故事,有他们的悲喜与无奈,也有他们的迷惘,如同现实中的你我一样。

诸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是林香茗和周立平。介于没看过作者呼延云的真相推理师系列,所以对于林香茗没有过多的了解。仅聊聊本书里的他。

林香茗,中国警官大学的大三学生,主修犯罪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书中这样介绍的。我对林香茗的印象是真实,执着。

他自己坚持的,哪怕人人反对,他也执着到底。为周立平洗冤正是出于他的执着,通过他的调查与推理,他坚信周立平不是前三起命案的真凶,并且也找到了他不在场证明的视频证据,但他尊重周立平的决定,他没有戳破谎言。

他对于证据和真相很执着,毕竟推理再精彩,没有证据也是白搭,再多的疑似都要打上问号林香茗说:“古往今来的所有冤假错案,都是因为把‘疑似’当成了‘事实’。”

没有证据,何能定罪呢?所谓疑罪从无,不正是如此吗?小说中周立平被冤枉了十年,而现实中的张玉环被冤枉了27年不也是同样如此吗?没有证据就没有真相。

林香茗,虽然出场不多,但依然很迷人,可以说没有林香茗,就没有周立平,他挽救了周立平的生命,也带给周立平希望,因为这世上唯一相信周立平的只有他。

再来说说周立平,对周立平的印象是虽然外貌有点像坏人,但某种意义上他是个好人,而且具有正义感和担当。对他的凶案行为定义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法律曾坑了他,他对法律没好印象,不相信法律。

所以读完全书时,我总觉得书中的对于法律层面的描写有些违和感,感觉作者总是藉着人物的口来强调 法律可以改善问题,可以解决问题,要拒绝法外施暴和私刑,(无论是呼延云对周立平的劝说要相信法律,还是许局长对杜建平的劝说不要报私仇,要相信组织,相信法律)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但现实中往往没有那么理想。

现实中有太多冤假错案了,有太多的法律 被玩弄于上位者鼓掌之中的事件了。法律或许是公正的,但执法人不是,若仅靠执法人的良知,是很难实现法律的公正。我想作者如此的美化法律,或许是为了作品过审的一种妥协,或许这也是作者真实迫切的希望。无论何者,我都觉得作者实在是用心良苦啊!

呼延云说:一个社会的正义和公正,绝不能靠着私刑来实现。这话没错,但正义与公正总是缺失的,世间太多的冤假错案了,周立平本身不就是一件冤案和错案嘛!所以当呼延云提议,若当初你将他们被侵害的案情上报,法律也会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而周立平对此的回应却是 无声的凝视,为什么无声?因为十年前他自己就没有得到公道,若没有林香茗的辩白,可能他十年前就枉死在牢狱里了,法律带给他的并不是正义公正,而是极大的伤害。

所以我想周立平之所以剑走偏锋,选择法外私刑来惩治杀死施暴者和背后的坏人,而没有以法律来维护权益,正是因为他自己当年的这一份经历。想想西郊连环杀人案,本于他无关,甚至他本身也是受害者,只是他比较幸运没死掉而已。但人往往被所见所听的蒙蔽。人们看见的表象是周立平杀了人,却并不知道他杀的是谁?他为何杀人,以及他的动机。

周立平杀的是西郊连环杀人案的真凶,而杀他也是出于无奈,他只是正当防卫。可为什么,这样的他依然变成凶手了呢?答案是因为他同学房玫的哀求,而他不忍房玫被二次伤害,他不得不做出顶罪的决定。

什么二次伤害?就是房玫长年被父亲房志峰强暴,若这起杀人案被彻查,那么这真相就会被传出去,她的人生可能因此就毁了,即或她本身是个受害者,但社会的舆论与人们的有色眼镜足以压死她了,这个秘密她必须隐藏。

所以她哀求周立平不要说出真相,索性周立平是个好人,愿意帮他保守秘密,但保守的代价实在太高昂了,八年的牢狱只能算是附属代价,真正的代价是周立平本身的声誉和他的人格。背上杀人犯这三个字或许他的人生因此就彻底毁了,但他仍然一言不发,默默替房玫背负罪责。

以一个人的声誉交换另一个人声誉,代价实在太高昂了。若说《嫌疑人X的献身》里的石神是因为靖子拯救了他绝望的人生,最后为爱献身。那周立平是为了什么?或许也是因为爱吧!只是另一种不同的爱而已。当他寄人篱下,毫无被爱,当他在学校被同学孤立,只有与她同病相怜的房玫,愿意和他相伴玩闹,周立平对房玫 若说没有一点点的喜欢那是假的。再加上事后知道房玫悲惨的生活,周立平并不是绝情之人,他可怜她,也喜欢她。

若干年后,周立平对着他另一个喜欢的女孩,吐露实情时,说当年他做出顶罪的举动,不仅基于喜欢和可怜,其实也有出于自己的无奈,大学没考上,难找工作,姨妈定会赶他出门,前途一片灰暗,人生毫无希望,对世界失望,想要逃避现实。所以当自暴自弃的他遇上此事,善良正义的他没有瞻前顾后,而是决意为此顶罪。

周立平就这样背负莫须有的罪名,在监狱里度过了八年…

十年后,当扫鼠岭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恶意杀人案时。仅有丝毫嫌疑的周立平,被刑警们盯上了,并死死咬住不放。

从某种程度而言,人的主观与偏见是很可怕的。因为十年前西郊连环杀人案,他表象的杀人,和某些算不上证据的证据,周立平被打上了连环杀人犯的标签,自此之后,他的人生算毁了,当他被释放后,他的工作,住房,生活都成了问题,因为人人都怕他,都不相信他。没人愿意用他,没人愿意租房给他,还整天被人像囚犯一样的监视着,甚至当案件发生时,他成了最大嫌疑人。

虽然最后真凶确实是他,但警察们只是因为偏见和一条间接的证据,锁定他,怀疑他。要不是刘思缈的调查和呼延云的推理,警察们或许依然不知道,周立平的为人,以及他为何犯案的原因。

我对周立平的看法是矛盾的,因为他的两度杀人与献身,是让人敬佩,也是让人无奈的。

十年前,他是因正当防卫而杀死房志峰,之后他为了房玫的声誉,而主动献身顶罪,在牢狱中度过了八年。

十年后,他则是因为邢启圣和张春阳他们彻头彻尾的恶行选择杀死他们,而杀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惩治他们背后真正的坏人(基金会的四个主要人物)他只身一人一把枪参加了葬礼,枪杀了他们,最后自己也死在其中。其实周立平这也是抱着献身的想法,去做了这件事的。只不过他算是为了正义而献身。这看似是快意恩仇的,但至终会引发不良的后果。

故事里,周立平一***杀了七个人,一个正当防卫,六个故意杀人。虽然他目的是好的,可能是为了惩恶扬善,但他故意杀人是错的,错在他不该用这种法外私刑的方式,错在他不是审判者,却僭越了审判者的位置,他没有资格和权力去如此审判别人的罪行。

虽然对正义与公正会失望,对法律会绝望,但同时还是要抱有希望,因为恶必定有恶报,躲过了一时的审判,却不会躲过终极的审判…...

聊完了林香茗和周立平,再来聊几个小配角。

童佑护育院院长邢启圣。故事里的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仗着身后有人有权,他肆意放纵自己 如禽兽般的恶趣味,恋童癖的他不知道残害了多少无辜的孩子,大到十几岁,小到仅有五岁,而且那个五岁的孩子李颖还是个脑瘫,这些残障儿童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只能在这暗无天日的保育院里一味的忍受。

日复一日,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生命中如此重的痛苦,其中有三个孩子最后走向了绝望的死亡,大的勒死了两个小的,自己也上吊死了。或许死亡对他们而言是真正的解脱。正所谓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有的人真的如同恶魔一般,毫无道德底线。

想想看若没有这样的院长,又怎能有被伤害的孩子呢?又怎能有不忍受辱而自杀的孩子呢?

其实看这段时,我脑子里第一时间飘过的是电影《熔炉》的片段,同样是一群聋哑残障儿童,同样是变态的校长和老师性侵这群弱势儿童。虽然最后在正义律师的帮助下,诉诸了法律,但结局很绝望,法律并没有真正的制裁施暴者,反而让他逍遥法外了……

同时也说回来,施暴者院长固然是可恶可恨的,但那些冷漠自私的帮凶更可恶。育儿院内不是只有院长,还有其他的工作人员,保育员,门卫,司机,保洁,院长秘书,办公室主任,副院长,还有与之合作的饭店包师傅,林林总总 数十人,可这些人呢?难道不知道内幕吗?没有一点点消息吗?

这些人就是平庸之恶的典范,对于院长的恶行,他们既没有制止也没有举报,甚至参与隐瞒。没有做恶,但却昧着良心去顺从作恶者,甚至成为帮凶辅助他完成罪行,隐瞒罪行。

或许这些人他们有他们的无奈,他们或许有一家老小要养活,或许为了那些许微薄的收入,或许是怕事情牵连自己,或许怕引火上身,危及生命。

但这些能成为他们不作为的借口吗?

唉!不好说,良知与道德告诉我们,他们是错的,但若 你我在他们的环境中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苛责容易,抉择难啊!

这个时代勇敢的,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太少了,大多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此只得叹一句,人人为己的自私自爱,这灵魂的顽疾何时得以根除呢?

想想看,来自护育院保洁张阿姨的爱意与恶意。作为护育院的保洁,她清洁卫生,她是最早发现孩子们自尽在房间里的人,他报告了院长。但院长要压下去,她也帮着保密。

她为什么要帮着保密?因为这是来自于她的爱意,她是一个母亲,她的孩子也在护育院中,她是陪孩子治病并保护他,才来做的保洁。所以她保密的原因是,护育院要是垮了,她的孩子就没处去了。

作为母亲,自己的孩子自然是她考虑的第一要素,这是爱意,也是伟大的母爱。但这爱意中也夹杂着巨大的恶意,所以当孙康大声说:“你的孩子是孩子,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吗?”

那一刻,张阿姨泪崩了…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电影《误杀》里的场景,如出一辙。当女孩的母亲阿玉表情愤怒 咬牙切齿的说:有的孩子是孩子,而有的孩子是禽兽时,督察长拉韫 则无动于衷,依然还是要通过暴力来寻找他儿子失踪死亡之谜。

拉韫她是自私的,她不管她儿子做错了什么,那是她的儿子。那怕她的儿子迷奸了人家女儿,她的儿子如何如何禽兽,给别人带来何等巨大的伤害,那依然还是她的儿子,她要维护,她要报复,人家的女儿遭受怎样的伤害与她无关。(正如海报上所言: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这就是爱意与恶意,也是人性的善与恶最好的显露。

母爱的无私是针对自己的孩子,

母爱的自私是针对别人的孩子。

这样的爱真是无奈又讽刺!

再想想看,来自饭店包师傅的恶意,他虽不是保育院的员工,但和保育院合作包揽院内伙食,他做饭送餐焉能不知内情呢?当然孩子被性侵的内情他也许不知道,但保育院的员工自己吃香的喝辣的,却苦待那些残障儿童,包师傅他不知道吗?

可他依然为了利益选择和保育院合作,并且听从保育院这样丧心病狂的安排,给孩子们吃泔水般的残羹(就是饭店里的剩菜剩汤倒在一起搅和下,里面甚至还夹杂着烟蒂)甚至给孩子们吃饭的“餐具”都只是脏的不能再脏发霉的方便面盒和面叉子。

就算包师傅没勇气做不到举报帮助这些孩子,但他至少可以选择不接这项合作,消极的不作为有时候也是一种作为。或许包师傅只是一个厨师,他背后有饭店老板,他没资格过多过问此事,但他依然有权利拒绝参与这样的恶事,即或他会因此付上一些代价。可是 不管怎样,故事的结果是他昧着良心参与了,所以当他被派出所所长老马打骨折时,也只能说这是他咎由自取的。

唉!给孩子吃这些垃圾般的泔水,我不禁想起了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黑心商家生产的黑心问题食品了,这些黑心食品也曾经给社会,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可以说这些黑心商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从原料,到采购加工,到售卖......这一整个行业链里有很多人都参与了其中,所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想要拼命爱护守护的人,怎么就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去将心比心的思考一下呢?如果当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都吃到这样黑心问题的食品,那么那些人还敢参与这样的生产,售卖吗?人性里的自私,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书中有正义的林香茗和不算坏人的周立平,也有彻头彻尾的坏人邢启圣和他背后的支持者与包庇者,也有平庸之恶的保洁张阿姨和饭店包师傅等。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有魅力且据正义感的角色,我只选取了这几个。

书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有好有坏,虽是一本小说,但我觉得更是现实生活的缩影。现实中有诸多的黑暗,小说中也有。

我相信作者写这些不光只是为了揭露黑暗,也是希望可以解决黑暗,寻找光明。

现实有多黑暗,对光明的期许就有多厚重。

毕竟,谁不想生活在光明美好的世界呢?

其实光明一直都在,当太阳被乌云遮蔽时,不是太阳不见了,只是暂时被遮蔽而已。所以要相信黑暗会退散,光明终将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