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出了事故谁负责

下班拖着疲惫的身躯时

聚会喝了不少酒时......

相信不少开车的小伙伴都曾幻想过

如果坐上汽车

它自己就能无人驾驶就好了

想法很美好,但与此同时

有也很多问题面临解决

比如,智能网联汽车可以销售吗?

可以上路吗?

驾驶中出了事算谁的?

就在近日

深圳在全国率先立法明确了!

深圳率先立法

满足这些条件可上道路行驶

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将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成为深圳新兴领域的突破性立法。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指可以由自动驾驶系统替代人的操作在道路上安全行驶的汽车,包括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三种类型。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全球的创新热点,作为创新之都,深圳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路”全国。2021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1066亿元。

那根据新的法规

智能网联汽车可以销售吗?

可以上道路行驶吗?

可以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吗?

_

条例规定——

深圳实行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制度,实行智能网联汽车登记制度。列入国家汽车产品目录或者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目录的智能网联汽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

智能网联汽车列入国家汽车产品目录或者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目录,并取得相关准入后,可以销售;经交通运输部门许可,可以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

图源:IC photo(图文无关)

那智能网联汽车需要配备驾驶人吗?

行驶中需要满足哪些要求呢?

_

有条件自动驾驶和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应当具有人工驾驶模式和相应装置,并配备驾驶人。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可以不具有人工驾驶模式和相应装置,可以不配备驾驶人。但是,无驾驶人的完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只能在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划定的区域、路段行驶。

智能网联汽车驾驶人应当按照道路通行规定和车辆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掌握并规范使用自动驾驶功能。

有条件自动驾驶和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行驶时,驾驶人应当处于车辆驾驶座位上,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和周围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智能网联汽车发出接管请求或者处于不适合自动驾驶的状态时,驾驶人应当立即接管车辆。

无驾驶人的完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应当具备在发生故障、不适合自动驾驶或者有其他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况时,开启危险警示灯、行驶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或者采取降低速度、远程接管等有效降低运行风险措施的功能。

焦点:

因车辆缺陷导致事故、损害

可向生产者、销售者索赔

智能网联汽车上路行驶

产生了交通违法要怎么处理?

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划分如何界定?

这是全社会尤其是广大消费者

和车主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此

《条例》中专设一章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

***计六条条款予以明确

《条例》规定——

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情形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

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无驾驶人期间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情形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处理交通违法,对违法行为人的处罚不适用驾驶人记分的有关规定。

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责任的,由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

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无驾驶人期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责任的,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因智能网联汽车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车辆驾驶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赔偿后,可以依法向生产者、销售者请求赔偿。

不扣分并非不用担责

广东伟然律师事务所张宗保律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在“完全自动驾驶”模式下,实际驾驶的主体并不是传统驾驶情况下的“某一自然人”(比如自然人驾驶),而是自动驾驶系统或其对应的背后的企业,显然后者均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四条关于累计记分制度下的“机动车驾驶人”的概念范畴。

此外,对违法行为人的处罚不适用驾驶人记分的有关规定,也体现了特区立法对于智能驾驶产业的一种开放、包容、引导和鼓励的态度。

但“不适用驾驶人记分的有关规定”并不意味着违法行为人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张宗保指出,这里的“处理”可能就涵盖“罚款”这类法律责任,至于具体的罚款金额,则可以直接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

缺陷的判定有几方面因素

交通事故的处理方面,张宗保表示,《条例》规定,即便是在无人驾驶状态下,车上人员应“立刻报警”,车辆所有人、管理人“应当保存事故过程信息”。如果当事人没有合理履行这些法律义务,也有可能触发相应民事赔偿责任或者民事补偿责任。

因智能网联汽车存在缺陷

造成交通事故和损害时

要如何处理?

张宗保律师分析指出,这种情况下,根据《条例》的规定,“车辆驾驶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仍是第一责任人,需要先行赔付,当然也可以走保险理赔。在先行赔付完毕后,“车辆驾驶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再向“生产者、销售者”追偿。

可以看出,能否向生产者、销售者请求赔偿,智能网联汽车是否存在“缺陷”是关键要素。

张宗保律师指出,在缺陷的判定方面——

可以借助第三方中立鉴定机构的鉴定报告来处理;

车企本身的自行鉴定结论、自行检查结论也是一种常见的依据。

如果当事方对车企的自检结论持怀疑态度,可以***同委托第三方中立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报告处理。

全链条作出具体规定

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扫除法律障碍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恩汉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高度融合汽车制造、信息通信、新能源、交通运输等产业的新兴业态,具有产业链条长、科技密度高等特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能够充分发挥深圳自身特区立法权、产业链条完备、创新技术领先、产业生态丰富等优势,在纵向上带动相关产业上下游产业整体发展,横向推动“20+8”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然而,原有针对传统汽车的法律制度以及监管模式,并不能适应这一新兴行业发展的需要,智能网联汽车面临车辆不能入市、不能上牌、不能运营收费、车险制度不完善、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认定规则不明等许多难题。此次深圳对其从道路测试、准入登记,到使用管理、交通违法及事故处理等全链条作出具体规定,全力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扫除法律障碍。

由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依赖于感知的输入、计算模型以及道路场景数据,需要通过大量的道路测试来不断训练自动驾驶的场景遍历性,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成为其技术研发和迭代升级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步骤。目前,深圳已在全市9个行政区域(除罗湖区和深汕合作区)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144.69公里,发放道路测试牌照14张,累计道路测试总里程达18638公里,开放区域、开放里程及牌照发放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条例》在尽力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活动提供便利,授权市人民政府可以选择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全域开放道路测试、示范应用,且将审批权限下放给全域开放的区相关主管部门。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建设道路和交通场景仿真模拟平台,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进行仿真测试和技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