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读后感.1000字左右,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对比《通论》提出了以下的观点、理论与方法.

第一、在均衡原理上;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第三、在利息论上;第四、在政策上.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

凯恩斯在书中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

1、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他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他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按凯恩斯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

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于是凯恩斯转向三大心理规律的分析.

2.三大心理规律

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灵活偏好规律.这是凯恩斯这个就业理论的支柱.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凯恩斯把消费倾向看作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则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就是,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性的一些基本动机,如“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这一结果势必带来储蓄绝对额的增加,聚集需求量与实际消费量之间出现了裂痕,假如储蓄不及时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减少国民收入水平.造成失业.但是储蓄能否有效地、全部地转化为投资,这又受另外一 个规律的影响.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凯恩斯这样来定义资本的边际效率:“我之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实际上,这就是资本家预期的利润率,即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生产物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因为资本边际效率是刺激资本家 增加投资的动力,加之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更扩大了聚集需求量和现实消费量之间的裂痕.

在此,按“经典学派”的主张,唯一的办法便是降低利息率,可是这又遇到了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

第三,灵活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息率.那么灵活偏好则是不同利息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原因在于人们有货币在手比较灵活.

人之所以偏好货币,由三个动机组成:(1),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正因为这样,利息率就不可能太低,如果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而宁愿把货币放在手头随时支用.灵活偏好规律的影响,又使投资不足更为严重了.

总之,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需求,受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的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所以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3.乘数原理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本身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

比如最初投资为1000万元,边际消费倾向为2/3,通过一系列派生的购买过程,则会使总收入增加2倍,从而带来3000万元的效果.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的效果也越显著,总收入增长得也就越快,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的大小取决于消费支出和再支出.

一般地说,投资的增加和就业量的增加方向是一致的,假如每增加1000元投资可以增加100人就业,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3/4,那么乘数为4,结果增加1000元投资就将增加400人就业,透过乘数的作用,政府投资扩大就业的能力大大加强了.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乘数原理占有重要地位,它绝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它是“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一步,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也正是以此为桥梁,凯恩斯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4.工资与物价理论

庇古的传统就业理论认为,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使之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工资的削减虽然会对企业发生有利的影响,但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企业家由于预期成本降低,于是扩大开工率,可是由于需求缩减,生产的产品怎么会卖掉呢?所以从长期看,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只有在总需求增加时才能维持,因此,用削减工资的办法换取好处并非良策.

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主要分析了总需求的改变与物价水平的改变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响物价.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是降低利息率.由于利 息率降低,利润率便提高,因此企业投资扩大,投资物的需求增加,随之国民收入增加,又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透过乘数作用,对消费品的需求也会增加.需求的增加刺激了生产,供给也将增加.需求增加虽使价格提高,但供给扩大又使价格降低.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物价不必与货币 同 比例增加.凯恩斯的物价理论还包括这样的内容:一旦到了劳动供给缺乏的时候,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将引起真正的通货膨胀.当非自愿性失业广泛存在的 时候,如果不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形成失业压力,对生产增加形成障碍.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着一个失业大军,所以,增加货币 数量,刺激有效需求,从而提高物价,这就成了凯恩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5.危机理论

对于资本主义的商业循环,即危机的原因,凯恩斯指出,“重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益的变动上产生的”,而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取决于两个因素:新投资的资本物所获得的一系列未来收益;资本物的成本.凯恩斯认为,利息率上涨的因素“固然有时可使事态严重化,偶尔也发生恐慌”,但他认为那不是典型的形式,“典型的恐慌,其起因往往不是利率上涨,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未来收益的预期,一部分决定于资本物的丰裕程度,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家的悲观或乐观情绪.危机发生在繁荣后期,按凯恩斯的解释,是由于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作了过分乐观的估计,甚至资本物逐渐增加,生产成本逐步提高,利息率上升,也不能阻止投资的增加.当失望来临时,人们对未来收益骤然失去信心,灵活偏好大增,利息率上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

对于危机的周期性,凯恩斯依然用投资、消费和乘数的关系做根据.他认为危机爆发后,生产收缩,由萧条到复苏的恢复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这一来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要以资本物恢复稀少为前提;二来是由于存货的原因.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资本物稀缺性恢复了,存货收完了,资本的边际效率随之增加,因此投资扩大.投资的增长引起投机旺盛,经济周期又转入高涨,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再度崩溃,危机又开始重演.为此,凯恩斯反对用高利息率的办法遏制投资.他认为,正确的医治商业循环的办法不在于取消繁荣,永远处于萧条状态,而在于消灭萧条,永远处于准繁荣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