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国内经济整体向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继续改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民生保障、社会事业 、“三农”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倾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10年规划的实施和国务院支持甘肃加快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财力支持提供了新机遇。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们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确立的“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定位,把张掖发展的方向、路径、重点更加紧密地融入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之中,进一步拓宽了“三条路子”,强化了“十大工程”,将使我们的工业强市有基础,现代农业有支撑,城镇化有特色,对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发展活力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国家在调结构、促转变的主基调下,强调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将给我们增加项目投资带来一定难度;我市经济增长对国家投入的依赖程度高,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对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同在的复杂局面。为此,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强机遇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总体上看,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随着中央促进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的进一步实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将好于去年。只要我们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上的总体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主要矛盾,突破重点难题,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不断开创张掖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发展定位,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个重点,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中抢抓机遇,在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抢占先机,在走好“三条路子”、推进“十大工程”中再求突破,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加快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长,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必须更加注重把国家政策机遇、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与张掖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走好张掖特色发展之路;更加注重把加快优势资源转化、发展特色产业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更加注重把加强城乡基础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更加注重把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加强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突出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项目投资,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紧紧抓住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和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力争在实施“十大工程”、开发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再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开工各类项目470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生产性投资达到50%以上,努力实现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双突破。主动做好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工作,确保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军民合用机场、祁连山腹地环线旅游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全力抓好40亿立方米煤制气一期等17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积极推进云鹏公司10万吨菊芋生产线等10个列入国家支持的重点技改项目,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组织实施投资60亿元的176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山丹马营河、民乐大堵麻两个大型灌区续建,高台新坝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设;配合750千伏过境段建设,实施高台330千伏、甘州110千伏输变电等24项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国道227线至飞机场、甘州至肃南110公里二级公路,完成上年结转的143公里乡镇公路,建成40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实施张掖火车站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水、电、路等基础条件。着力抓好投资6.9亿元的88项社会事业及旅游项目,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分层抓项目的工作机制,县区重点抓一批体现特色优势、增强发展后劲的大项目,确保新开工年度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1项、甘州区2项,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发掘项目,积极做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争取工作,推动项目投资再上新台阶。
二、大力发展新兴工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坚持扩张总量和调整结构相结合、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工业相结合、承接产业转移和增强内生动力相结合,借助交通枢纽、经济通道和园区平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工业强市基础,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加快黑河宝瓶、陶莱河三道湾等14个电站建设和火电二期项目审核进度,继续做好黑河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紧紧抓住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机遇,推进风能、太阳能资源勘测评估,加快平山湖风电场、高台八坝滩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启动1至2个装机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开工建设甘州区南滩1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加强同华电集团、航天研究院等央企的战略协作,全力以赴促成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设备制造项目落户张掖。坚持技改、续建、新上并举,改造提升采矿冶炼、建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山丹4万吨中低碳锰铁、甘州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民乐30万吨电石、临泽100吨阿维菌素等项目建设;抓好有年集团1万吨淀粉生产线改造等重点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力争在肉牛屠宰和肉食品精深加工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园区功能,重点推进钨钼冶金新材料、煤制气多联产项目,拉长资源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努力把张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打造成具有较强带动力、体现集聚效应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扶持服务,认真落实土地、财税、信贷、出口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创业服务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快速成长。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力争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7%。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探索建立节水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做大做强制种、肉牛、马铃薯、设施蔬菜、设施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整顿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稳定玉米制种面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扩大肉牛养殖规模,促进加工增值;加快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张基地规模,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强化科技指导服务,提高品质效益,拓展销售市场,新增设施蔬菜、葡萄1万亩。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围绕重点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定向培训300名村干部、种养大户,聘请400名“土专家”、“田秀才”,引进100名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为农民群众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服务。落实与中国农科院签订的框架协议,加快编制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规划,高标准配套完善渠、路、林、田等基础设施,打造绿洲农业试验示范新基地;加强与中核五院的联系协作,积极配合建立航天育种基地,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大力推行农产品技术、质量和卫生安全标准,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业预警体系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面积260万亩,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40个,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完成“金张掖”玉米种子、肉牛、红提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产销对接,开拓特色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规范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整合黑河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扶持等项目资金,用好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加大财政专项投入,重点扶持发展肉牛产业和设施农业。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培训机制,完成6.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带动劳务输转26 万人,实现收入22亿元。抓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动员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产业支撑,加快沿山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建设,重点抓好城乡规划修编、湿地保护利用、新城区配套建设、老城区改造提升和城市综合管理,全面完成总投资45亿元的133个城镇建设项目,进一步彰显张掖历史文化名城、塞上江南的城市特色。充分发挥城镇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快国家湿地公园、滨河新区、老城区改造、重点小城镇等城乡规划修编,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按照市区城市建设事权划分原则和工作要求,强力推进滨河新区开发和湿地保护,完成滨河大道等主干道路和水源涵养工程,加快宁和园三期和滨河小镇一期住宅建设,配套完善供暖、供水、垃圾处理、美化绿化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吸引项目投资、聚集生产要素搭建平台。加快推进老城区平房、背街小巷和西、南、北三条大街综合改造,完成西一路、东环路向南延伸段拓建和张火公路设施配套,建设鼓楼四周地下人行通道。完善供排水管网,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提高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公***服务质量。支持五县县城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科学调整城镇空间结构,抓好道路交通、垃圾填埋、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特色街区、文体场馆、物流服务等公***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用足用活国家放宽城镇户籍限制等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增加城镇人口,扩张城市规模。建立健全加强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示范街区创建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五、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壮大三产实力
充分发挥张掖在河西地区“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以旅游业和物流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做好发展通道经济大文章,提高三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把旅游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整合旅游资源和工作力量,建立旅游产业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大旅游格局;围绕祁连山腹地环线旅游,修编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建设开发规划,加大以大佛寺、马蹄寺、骆驼城遗址为重点的人文景观建设力度,大力开发祁连山冰川、黑河湿地、红色旅游、丹霞地貌、山丹马场、肃南草原等优质资源,着力打造富有魅力的特色旅游区和目的地;强化宣传促销、市场拓展,进一步完善“优秀旅游城市”服务功能,打响金张掖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以建设河西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交易平台。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完成西二环路等重点集贸市场改造任务,新建标准化农家店200家,进一步畅通商流物流渠道,改善城乡消费环境。认真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力争产品销售额比上年提高30%以上。扎实推进便民服务进家庭、便民商业进社区工程,鼓励发展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物流配送、文化教育、康复健身等新型服务业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新建商品房6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1.5万户。整顿市场秩序,规范竞争环境,保持全市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鼓励支持外贸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特色产品的市场份额。
六、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和普惠制的原则,继续兴办一批惠民实事。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拓就业渠道,推进全民创业,加强对退役军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和低保户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继续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计划,确保全市80%以上的毕业生实现就业(见习);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促进城乡新生劳动力创业就业;增加城镇小额担保贷款投放,鼓励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和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深入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市级统筹专项行动,重点做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着力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地方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等遗留问题。落实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2.5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低保、医疗、教育、法律援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做好老龄妇幼、扶残助残工作,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坚持和完善领导接访、首办责任、信访督办制度,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整治安全生产隐患,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事件的能力。深入推进“平安张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用,强化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营造***建***享的和谐社会环境。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公***服务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危房改造14万平方米,建设4所规模3000人以上的城区初级中学,建成7个乡镇寄宿制中学学生公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做好中等职业教育二期规划和项目争取工作,支持河西学院和张掖医专健康发展。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甘州区医院住院部等11所医疗保健机构、10个乡镇中心卫生院、80个村(社区)卫生所改造建设任务;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认真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严防疫情扩散蔓延。加快公***文化、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建设,抓好文化信息资源***享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重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加强丝路“申遗”、文物普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完善群众体育服务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深化国防教育,加大拥军优属、双拥***建力度,积极做好转业退伍军人优抚和驻军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推动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力量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社区工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社区促进就业、化解矛盾、维护治安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继续做好人防、气象、地方志、防震减灾、外事侨务、档案管理等工作。
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动力
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参与土地流转,培育一批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典型样板。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全面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完善教育、卫生系统绩效工资制。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扎实推进“双选双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励人才干事创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好高台县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强化公***财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政管理改革,巩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继续做好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工作,严格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机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全面开展税源动态监控和税收信息化管理,确保实现应收尽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逐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市县(区)两级政府土地出让、抵押担保贷款等多渠道融资格局。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实施金融带动战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十大工程”、重点项目、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兰州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业务。加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力度,鼓励支持多领域的院地、校地、企地合作,为资金、项目、人才引进开辟广阔通道。规划建设“园中园”,开辟“项目特区”,以优惠的条件、优质的服务,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周边地区建设资源转化加工园区,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九、强化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切实抓好祁连山冰川、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前期工作,强化张掖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应用,为工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腾出用水空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全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环保准入标准,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民用以及公***机构节能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整理和农村宅基地置换复垦,保持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坚持开发、利用、保护并重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对祁连山西段重点找矿区的扶持政策,用好市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资源勘查项目,整顿规范开发秩序,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强调查研究,科学编制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