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怎么都出现在先秦时期?

这是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呜,而法家思想尤盛於齐、三晋及秦,其故安在?又其各派之代表人物与其之主张为何?法家思想对后世政治又有何影响?

法家是一套审察现实,反对守旧学说,是在封建体制崩溃过程中渐次形成。由於贵族政治的衰落,诸侯大大的攘夺,维系政治、社会架构的「礼」已虽再发挥高度效能,故列国感到要求存,就须有改革,完成一套客观、有效的行政系统以达到富强以求御下,法家思想体系,由是而日趋完备。

在春秋战国期间东西各部既通而术融,既混而未一,则各地政治思想的兴起,自有相异的倾向。则法家之盛行於齐,三晋及秦,自有其特定的地域环境政治条件及一民俗民风,益随著所在环境的差异性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首就地域而言,与外族的刺激有关:无论齐、晋或秦皆华戎杂居。齐有莱夷等族的环同,晋境内戎狄遍布,秦居西戎之中,故与外族竞争,必须加强军事力量统一政令,始能克敌制胜。因此,国家为求完成军事方面之活动,须严君臣上下之分,讲求富国强兵,信赏必罚,是为法家思想的渊源,如在西周初年,齐太公即受莱夷之乱,为加强统治,遂施行变法,使齐富强。而且外族民风本质朴强悍,与国民杂居,必须以严刑竣法,方足使他们服从命令,驱使他们并力於耕织,安定四部。在此环境下法家思想最为滋长。

次就政治条件而言,此与齐、晋、秦三国变法的需求有关:齐国依山带海,饶有渔盐之利,但自西周以来三百多年,常有内乱,政治始终未上轨道,及齐桓公即位,立志富强齐国,加上旧有日贵族的势力日弱,不足阻挠齐的变法,遂有管子法学思想的出现,主张通货积财以富国,作内政寄军令以强兵, 是为法家的开山祖。

法家思想之盛於三晋,萧公权「中国思想史」称「三晋之环境尤适用於法家之萌长」。晋离鲁较远受鲁国重视周礼的影响较少。故法家现实思想自易产生,且晋献公尽诛群公子,及后六卿弱公室又尽灭公族,有助於君权之伸张,由是旨在裁抑贵族,稳固君权之法家思想,於斯人自然较易萌芽滋长。此外,又与晋文公霸晋有很大的关系,据「左传」的记载:文公为被庐之法,作执秩之官,整军经武,法家思想由是而大盛,加上晋范宣子铸刑鼎,早开任法风气及至战国,法家思想更大放异彩,因韩、赵、魏争雄於列国之间,於是赵有慎到,魏有李悝、韩有韩非等法家人物的出现,人才荟萃,法家思想得以绿叶扶疏而大盛,故后世之言法术者之人为最多。

秦法家思想之盛始於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以前,旧贵族的势力相当强大,国力日盛。孝公乃锐意图强,用商鞅变法,奠定秦法治的基础,故法家大盛於秦,与此有直接而明显的关系。

再其次,就民俗民风而言,亦促使齐秦法家思的孕育:据「史记」的记载:「齐俗急功利,喜夸诈」,管仲乃顺应人情,「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光成其法家的体系。又「淮南子」要略称「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成之以刑而不可化之以善,可劝之以赏而不可励之以名,彼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以虎狼之势,四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此明确指出法家学说犹盛於秦之原因。

法家思想体系的确立较为后起,但其思想渊源极早,自管仲相齐,倡言权势威力,以严峻之法令构成强力之权力政治,则法家思想代替礼治、德治而盛,是由管仲开其端绪,其后,申不害之重术、商鞅之重法继之;更以慎到之重势为之翼赞,至韩非而集法学思想的大成,而完成法家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大致而言,法家学派,可分为东、西两派,东派起於齐,这派法家思想的著作有管子、晏子,论点著重於经济,如管仲即主张人君当以政令为手段,谋求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重农政策为重心,故工商大利於国有,辅以节用,输财、济困诸端,使人民得享充裕的衣食。

西派起於三晋,三晋的法家思想著重政治方面,即如何巩固政府定地位,加强君主权力。至战国中期可分为三派:

(甲) 重势派——所谓「势」,乃君主之地位与由此地位而产生之威严权势,以驱使下因畏主之势而「不敢为非」,此派,以赵人慎到为代表,而慎到之思想,实介於道、法二家,慎到认为贤人而诎於不肖者则权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贤者,则权重而位尊也。尧为平民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是势位所使然,故主张君主应操至高无上的赏罚威权,使臣下油然生畏惧之心,所谓「天颜咫尺, 不敢仰视」,此派盖为专制政治之思想,故其宗旨,重在提高君子权威,用以压倒一切。但是,慎到只知威势的作用,忽略贤才对政治良坏亦有很大的作用。故韩非批评之,以为「势者,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矣」。

(乙)重术派——所谓「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一种秘诀,权术或妙算。「韩非子是法篇」云:「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主张循名而责实,以密术暗中驾驭群臣,此派以申不害为代表。虽然法家有取於循名而责实之宗旨,但是从「韩非子?是法篇」的批评:「申不害虽十使韩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则知申不害之术,亦有所不尽也。

(丙) 重法派——以商鞅为代表,主张用酷刑重赏来推行政令。所谓「法」,「韩非子?是法篇」曰:「宪令著於官府,刑罚必於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此臣之所师也。」可是韩非以为「徙法而无术,国民无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矣」,亦有其流弊。

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一书中认为慎到言势、申不害言术、商鞅言法「可称为法家之学之始」,而又各有其缺点,直至战国时期,荀卿弟子韩公子韩非子舍短取长,融合法术。势之理论更标举赏罚为人君之二柄,完成了系统化的法学理论。

韩非的思想源自荀卿的性恶说,与老子的无为而治说。利用人性的弱点设严刑定重赏以驱使之。同时君主不必恭亲细事,一切事皆驱使臣下为之,各尽其能,各安其职,而臻成大治。其政治主张,又可细析之如次:

(甲) 「循名责实」,也就是说韩非以正名实的理论配合实际的政治。

(乙) 韩非强调「刑」、「赏」,而「刑」、「赏」由名实而来,盖实副具名实者赏,实不副具名者罚。「韩非子?二柄篇」主张「刑」、「赏」是政府所具的两个权柄,并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而赏罚,「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可见韩非认为赏罚对国君治理人民和臣子是极为重要的。赏罚当中,韩非认为「赏莫如厚而信,罚莫如重而必」。故他又在「韩非子?显学篇」中明白地否定德治。人主只要操刑赏之柄,而能信赏必罚,威中令行,然后层层负责,则人主便可无为而治了。

(丙) 主张势、术、法三者皆帝王之具,不可偏废,而以法为中心,盖欲信赏必罚。威申令行的目的就须提高君权,使人主有威势,有手段才行。势者,君主的权威;术者,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法者,著於图藉告令的赏罚条文。而「术」要深藏於人主的心中,而「法」应显著令民众皆知,而「法令」必须明白易知,而且要统一,不仅法的本身要统一,且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也就是说要永远维持法律的尊严,任何人都不能破坏法律,故曰:「法莫如一而固。」君臣之间,韩非认为绝无仁爱信义存在,遂主张君主要用「术」来捶驭臣下,其要点是明察臣下的奸恶,削减私门的权势。凡为君主的,万不可对臣下私宠私德,以免给予奸臣培养势力定良机,故君主应消极的无所信任。不给匠下窥伺逢迎的机会;积极的应一切独断於心,不给予臣下弄权窃势的机会,故韩非子综合「势」「术」、「法」而构成一系统的法家思想。

(丁) 法家既遇讲「势」、「术」、「法」以利害为依归,以加强人主权力为手段,打破一切成见,而面对现实,所以韩非是「非先王」,认为「世易则事易,事易则备变」,人主施政,「不期循古,不法常可」,须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采取适当的政治措施,故他在「韩非子?五蠹篇」指出「以法为教,先先王之言,以吏为师」这便成为后来李斯主张焚书的来源。

法家思想,从最初循名责实的出发点,经一步步的变化到战国末叶,渐构成一种讲求利害的刻薄寡情的思想体系,对后来历史发生了极大的影响力量。综合而言,有下列各项:

(甲) 有助於中央集权体制之完成——法家的政治理想,由於切合时代环境的需要,直接促成贵族封建制度的瓦解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把中国历史推向一个崭新的局面,亦促成了秦国的富强,致始皇能灭六国而统一天下。而始皇的推展中央集权的措施,实亦得力於韩非思想的运用故秦代政治,可说是法家学说的实现。

(乙) 导致秦之速亡——法家的政治思想,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及刻者为之,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构成一套纯功利的刻薄寡情主义。终导致秦因用刑太极而速亡,正如贾谊曰:「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罚,下憎恶如仇雠,祸及己身,子孙灭绝」。(治安策)

(丙) 奠定汉初黄老治术成效的基础——汉初的政治风气,无论对内对外,都以「清静无为」为原则,不事更张,不求夸张,予民休息,使社会安宁。其实,黄老治术致「民以宁一」的成功,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此法治思想的贡献也。

(丁)汉初定制,多具法家内涵——历史学家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文中称汉初儒家在政治,性格上是一种「儒学的法家化」,见於「历史与思想」叔孙通定朝仪,虽云:「颇采古礼」,其实,却是秦廷的那套「尊君卑臣」的礼节,使专制政权由此而成定格,赋予后世君主摧残士子在政治社会上人格的凭藉。至明清而更臻於极致,是此系统次渐次逼椤而成,此外,萧何制律,多袭秦制,一应政制多依秦旧,汉初措施深具法学内涵, 显而易见。

(戊) 汉室治道,阳儒阴法——汉武帝虽罢黜百家定儒学於一尊,但实际施政却是王霸杂用,正如「汉书?元帝纪」载宣帝之言曰:「汉家自有法度, 杂

王儒霸法而用之.」

(己) 法家学说一直为历代支撑政治的骨干 ---- 就中国两千多年的君国统治来说, 法家学说碓有其不可磨灭的意义存在. 每当国家危疑弱乱之时, 总有赖法家学说以求自强, 如三国时曹操的好用权略与孔明治蜀的平正廉明, 正是法家思想的表现, 故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为魏蜀重申韩之术, 宋代王安石与明代张居正, 锐意革新, 力谋富强, 也是参照法家学说而成的.

总之,法家的精神出自列国的纷争,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称: 「尊君权, 重法治, 禁私学乃当时现实政治的自然趋势, 法家之学不过将其加以理论化而已. 」所言甚是. 法家思想盛於齐, 三晋及秦, 而后有助於秦之富强及完成一统的基业, 更是秦施政的主要学术思想的根据, 对后世有莫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