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流程

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成立之前,新加坡的央行职责是由众多政府部门和机构代为执行的。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银行和货币体系越发复杂,新加坡越来越需要成立央行来制订金融和货币方面的政策。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还承担着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艰巨任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早期架构

根据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于1971年1月1日正式运作。其董事局由7名董事组成,其中财政部部长为董事局主席。建立伊始,除了执行总监办公室外,还有三个职能部门:银行和金融机构部门、投资和汇率控制部门、银行营运和管理部门。员工总数为112人。当年晚些时候,秘书处,经济研究部门和伦敦办公室正式成立。1977年4月1日,保险行业被并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管辖范围。1984年9月21日,证券行业也交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监管。

使命和监管事项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执行除货币发行(由新加坡货币局,简称BCCS执行)外几乎所有的央行职责。工作目标:制订货币和汇率政策,保证经济稳定发展,避免通货膨胀;维持适合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环境;促进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产业;建立具有向心力卓越组织,吸引激励人才;与其他央行、世界金融机构和新加坡私营机构建立起良好的业务关系。

组织架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由财政部长胡赐道领衔的董事局管理。Lee Ek Tieng先生为执行总监,负责相关政策的日常管理。由2名副执行总监和8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团队为其服务,提供支持。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现在由执行总监办公室、银行和金融机构组(包括2个部门、4个处室)、经济、金融、信息服务、保险业专署、内审、国际、人事和行政管理部门组成。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纽约设有办公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现有员工519人。

货币政策

新加坡货币政策旨在保持低通货膨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政策的中心是一揽子交易货币的汇率管理。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过去25年的货币政策记录非常优秀。自1971年来,新加坡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1%,如果不考虑2场石油危机影响,新加坡年均通货膨胀率仅为2.1%,为世界最低之一。与此同时,年均实际GDP增长率为8.3%,同时也为世界最高增长率之一。

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新加坡过去25年的金融业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彰显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健全管理架构和打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环境的努力。1971年,金融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9%;如今,金融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1%。主要的增长点来自于离岸银行业。1971年的规模为10亿美金,到1995年,整个亚洲美金市场价值增长到4480亿美元。

新加坡如今是世界上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同时也是亚洲少数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外汇、金融期货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