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

 前几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洪武大帝,从一开始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史书中比较特别的一本,它的语言流畅、幽默,时不时调侃一下,给人一种轻轻松松读历史的感觉。

 第一部是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奇特的靖难之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高潮迭起、欲罢不能。读了之后我们知道朱重八是个身无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讨饭,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改名朱元璋,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气、智慧、坚定和非凡的军事天才,还有身旁的诸多能人(如徐达、常遇春、刘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国度——大明。后来的朱允炆又太过仁慈,从而丢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为一个谜。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充分继承了他父亲一个特点: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正因为这个,才使他造反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取到了皇位。

 看完后我很感慨:它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只要这样,才能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才能使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并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

 这是一本历史书,也可以算一本励志书,至少对于我来说。我之前的日记里已经多次提到这本书了,所以这里偏重系统总结地写一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首先是历史,这本书讲述的是明朝两百年间的历史,从朱元璋造反讲到崇祯皇帝上吊,其中分为很多角度,围绕一个又一个风云人物,从他们的角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和明朝的故事,多角度地,立体地,全面地剖析了明王朝的兴衰和背后的因果关系。

 然后是文学价值,司马迁的《史记》有誉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的就是它集史料和文学的作用于一身。这本书也是一样,至少我认为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它的语言是生动有趣的,是幽默通俗的,也是感人肺腑真情实意的,它可以让你笑出声也可以让你默默感伤,它的故事能让你一直读几个小时而不厌倦,想要继续读下去。自认为这便是文学价值了。

 除此之外还有正确的观念,书中写了无数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是崇高可敬的,他们为了社稷和大道可以忍辱负重数十载,可以单枪匹马守边疆,他们都有私欲,却放弃了私欲,这便是高尚。

 他们为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活,这是多正确的人生观,他们追求的是正义和平等,为了理想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这是多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若是有理想,便有明确的方向和无穷的力量。

 你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就去吧,人生是第一次,生活是第一次,什么都是第一次,什么便都是崭新的,有无限的可能和奇迹,要相信年轻的力量可以超越死亡。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3

 寒假里,我看了一套书,名曰《明朝那些事儿》,一***七本。

 写的是大明创业,从朱重八一个不起眼的农民,到太平盛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看他如何演绎他的传奇一生。朱重八身世惨淡,生下的朝代是大元,当朝皇帝昏庸无能,朱重八的父母就是千千万万饿死的百姓之一。所以他改名朱元璋,就是诛元璋,寓意消灭元朝,是大家***知的,璋是一种玉,可以用来做锋利的武器。

 朱元璋在他的父母死后开始造反,他广结各路英雄,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路大敌,最终改朝换代,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的一生坎坷,当过农民、乞丐、和尚,最后当了大皇帝。之后也干了不少大事,废除了丞相和锦衣卫制度。

 永乐年间,出了一个人,叫马三保,是大家都不熟悉的,当他被皇帝赐姓为郑氏,又因生于和平年间,就成了人人皆知的郑和,他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也是朱氏集团的最后一个接班人,被清朝皇太极灭了后,大明就此被大清取代了。

 不断地改朝换代,也就有不断的战争,搭上了无数生命。不是人们所希望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4

 最近,我又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梦。作者当时明月诙谐幽默的写作,让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读了这套有着七部、历经200多年的明朝历史小说后,让作者推崇也让我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最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并不是那十几个位居皇位的皇帝,也不是身居要职的丞相,如张居正、于谦这样流传清史的人物。这个人,让我喜欢,让我敬佩的是,他是个有梦想的人,有思想的人,他是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就是“心学”创始人——阳明。他推崇的“知行合一”,即使是在现代,依然被很多有识之士推崇。我也有梦想,我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了成为个军事人才,可以制造出最新型的航空的母舰,保卫我的祖国。但自从我读了这套书,在书中认识到阳明这样的人物,我才知道,所有的梦想,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也只能是空想。我的身边不缺乏有梦想的人,几乎所有的同学、朋友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我愿意把这套书推荐给大家,把阳明的思想推荐给大家,让你们也知道,理想和梦想不只是个想法,最重要的是行动。中国近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英中战争以后,被西方列强,被东方的“日本”欺负,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强国梦。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都不如好好学习知识,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5

 放假第一天,在家实在闲着无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儿》。这也许就是他读史读出得感慨,却让我豁然开朗,尤其是那句“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看透了一切的豁达,既不盲目的乐观,也不放弃的悲观,带着知道结局的心情去努力让过程更有意义一些,这不正是我所要寻找的“活着的意义”么。

 年少时总是着急,急着出人头地,急着自己的未来怎么还没来,万一不来了怎么办。越长大越觉得人生的悲哀,经过了这么多年,自己依旧如此渺小,依旧是一颗毫不起眼的尘埃,何时才能变成闪光的金子呢?还是这一辈子就如此了,命运早已注定了?果真如此的话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曾经是那么的焦急,那么的急不可耐,于是一事无成,于是更加着急,甚至悲观。历史用嘲讽的眼神望着我这个曾经痴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让你活蹦几年,你就开始做梦!连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梦做的多了总要醒的,醒了才发现,原来我们最终都是要“做了粪土”的,何必那么纠结。

 也许很多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我这顽冥不化的脑袋始终在纠结,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总想着要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总想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下一份不朽功业,总觉得自己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应该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顾,还很轻蔑的说“没意义”,于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涂,完全置之不顾,甚至不解周围人的指责,还很理直气壮的说:“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你要能说出它的意义我就做!”现在想来实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义,因为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活着。开头和结局早已注定,所有人都是一样,无论你是贵为天子还是捡破烂的,无一例外,“先化作粪,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经有多辉煌结局都会很悲惨,甚至越辉煌结局越悲惨,因为爬的高所以摔的惨。我们的起点与终点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中间的过程就在这两点之间起起落落,把所有点连接起来就是一个有趣的函数,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函数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变量都有一定的取值范围,起点与终点的函数值也都是一样的,于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个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应该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做好该做的事,做一个平凡的人,过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简单的幸福,勿动贪念。这也并不是消极,如果在能力范围内能做好所有该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从中也定能体会到无尽的快乐。

 人生无常,事事无休,兴衰交替,聪明的人一定能从中获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自己都要充满希望的活着,去寻找快乐。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6

 历史原来很精彩。

 缓缓合上这本书,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又一次在脑海中如电影一般走过。历史便是那样,无论岁月变迁,兴衰更替,它就在那里,那样客观,那样公平,记录着一个个经典的瞬间,永远流传下来。

 历史就是那些烧焦了的竹简?还是发黄的书本,残砖断瓦?不不不,历史真的很精彩,一个个有形的物,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了一个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场景,每一幕都那么引人入胜,让人驻足,留恋,不忍离去。

 一本书,一个帝国,一段往事,透过历史的风尘,我仿佛又看到凤阳寺庙里的小和尚,羽翼未丰的朱元璋,为他的宏图霸业卧薪尝胆,张士诚,陈友谅挡不住他的步伐,轰轰烈烈的北伐覆灭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元帝国,三次清洗,腥风血雨,功臣姻亲一扫而空,满朝文武人人自危,他自以为可放心的把如此基业交给自己年幼的孙子,燕王朱棣横空出世,靖难之役,《永乐大典》让他与父亲齐名,仁宣之治打造太平盛世,然而土木堡之战险些让帝国作古,百年经营,历代君主兢兢业业,终究逃不过历史的发展规律,兴衰更替皆是自然,不必为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扼腕叹息,明朝这个伟大的帝国留给历史的精彩已经足够了,谢幕之时,悲情显得更壮烈,轰轰烈烈而生,轰轰烈烈而死,这就是明朝,这就是历史,这样有气概,这样有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有人觉得历史没意思,是很枯燥乏味的东西,但是生动有趣的讲述,让你走在历史的大道上,从来不觉得是踽踽独行,走进这本书,走进一个故事,仿佛身处旷野,四面群山环抱,黑云欲摧,耳边充斥着只有呼呼风声,动情的描述着一个又一个画面,而不是冰冷的文字。走着走着,便有些乏了,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两边多了一些过路人,瘦瘦高高的方孝儒,依旧是那副絮絮叨叨的模样,在不停地教导身边的年轻人,那个稚气未脱的建文帝。面前缓缓走来一位浩然正气的君子,坦荡于胸,他无所畏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死明志,表露他保家卫国的决心,嘻嘻哈哈的明武宗朱厚照,一本正经的张居正,来来往往演绎了这一段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片段,最华丽的篇章。

 在书中我忘记了烦恼,全情投入,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海洋里,我尽情地遨游,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新的天地。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7

 我曾经觉得,历史就是一些残壁断瓦,古庙荒冢以及那些发黄的书本,简直无聊透顶。当我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才发现,历史原来这么精彩啊!

 当年明月的笔法幽默,时不时蹦出一句搞笑的话语,引得我们哈哈大笑。《明朝那些事儿》里,开国皇帝朱元璋,永乐大帝朱棣,文武奇才王守仁,一代名相张居正——轮番登场,向我们展现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明朝历史。

 最让我佩服的是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他竟然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放牛娃,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虽然他是在汤和、李善长、徐达等兄弟们的帮助下才能统一中国,但是他的军事直觉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好像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能打开那扇门。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朱元璋耳边提出他们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朱元璋,让朱元璋去选择,但战争最残酷的地方在于:朱元璋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朱元璋将失去一切。朱元璋在那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无数建议中,他结合形式,冷静分析,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他的成功不是侥幸的,他当之无愧。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一战是关键一战。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发生了争执。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接攻取东吴的老巢平江,徐达也赞成他的这一意见,他们都认为,只要取得了平江,张士诚的所有地盘都将不战而降。听上去,他们分析得很有道理。

 而朱元璋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而且朱元璋反复强调,不可随便杀人。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决策非常英明。他的军事才能真让我惊叹!

 《明朝那些事儿》真精彩,让人读了还想读!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

 聪明人的一生励志后代,却也值得同情。

 “伯温,为何弃此书于此多日不读?”郑复初问。刘基恭敬一鞠,“老师,学生已具悉其要义,故不复读。”

 再聪慧的学生,都傲不得。郑复初皱眉,细细问了一番,甚至天文地理,刘基的回答一律从容不迫,精湛透彻,想法乃是万千学子所不及的老练成熟。

 即日,郑复初与其父道,“有朝一日,伯温必振兴刘氏家族,光辉耀祖。”

 几年后,西蜀名士赵天泽出此言,“江左人物之中,唯此人为识务俊杰,天资聪颖,才通广学,其才智堪比再世诸葛,绝非一般人也,他日必成济时大器。”道听之人一片哗然,何人得此誉?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第一谋士。

 “夫君,为何启程回青田,难道再不顾百姓?”

 “君误臣,必误国,终误民。凭我一己之力,杯水车薪。”此时他是元帅府都事刘基,被朝臣多次排挤的刘基,愤恨欲隐的刘基。

 公元1360年。元朝腐败,兵荒马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刘基不为所动,仍然退隐山林。

 是日,下人来报,“先生,有客来访,其自称奉义军朱元璋大帅之命前来拜见。”

 风凛冽萧瑟,呼啸喧嚷,急剧吹落满枝黄叶,终现出苍天的虬枝劲骨。

 是年,刘基提出“时务十八策”,不可谓不劳苦功高,因其谋略朱元璋攻下江西诸郡,并击败张士诚,北伐中原,完成帝业。

 刘基嫉恶如仇,与物多忤,自是“正人君子”之流的眼中钉。并非妄自菲薄,但身处名利场,只好功成后身退,于洪武年初不再为相。尽管刘基藏身逃遁,委全大局,(朱元璋却因小人鼓捣心生有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说法在朱元璋身上得到最好的反证。改成:可惜,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不是宋太祖。)

 警觉的鸟会不停地飞以躲避危险,却是弓箭最显眼的目标,它们一生的行程再远,也是可以轻易被时间遗忘的。我很惊叹,卑劣之人用膳时竟无一人噎死,不知刘谋士作何感想。有感想也无用,他的气数已经散尽了。

 洪武八年,亏的明太祖“眷顾”,刘基离开的也不慢。那时没发明眼镜这玩意,所以人没死,忠诚就看不见。“该走的人”走了,某位皇帝痛疾回首,给死人封爵升位,倒也造福了刘氏后代。

 明朝的眼睛都在笑。是谁,在讽刺那微光里,布下的卑劣暗局?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9

 谈我中华五千年,明朝,肯定是在历史的银河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今天,我要谈一点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想。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他写成这部书至少用了三年时间。这部书写了什么?主要是明朝那些风云人物的所想所说所做,没有贯穿整本书的主人公。他在说历史的时候,带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幽默、风趣、哲理性思考以及......悲伤,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诙谐——虽然我感觉有时候他是装出来的,这是表面的;却把悲伤这种东西,深深地放在自己的心里。

 看完几部《明朝那些事儿》,不仅让人心潮起伏。我们既可以从大处思索国家的命运问题,也可以从小处赞叹一些历史人物的可贵品质:隐忍、勇敢、善良......还可以谴责一些乱臣贼子的残暴、恐惧、暴怒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勇敢”在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

 勇敢,往小了说,就是在关键时刻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往大了说呢,就是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好了,这次我们要谈的主人公是于谦。还是像我说的那样,这本书并没有统领全书的主人公,于谦只是这次事件的主人公,虽然只有这一件事,但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得出来很多东西。

 先让我们回顾历史:在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中,土木堡之战也算比较有名的一次战役了,那场战役,导致大明王朝直接耗光了所有的一线士兵,让整个大明王朝如同一个孩子般暴露在敌人的獠牙之下,只要轻轻一碰,大明王朝就将崩溃。危难之际,多数人建议南迁,放弃首都涿郡(今北京),从当时的整个局面上来看,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后来证明,当时要是实施了这个方法,恐怕历史就要改变了,大明王朝也就就此结束了。危难之际,一个人的怒吼,将偏离轨道的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轨。“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于谦喊出了这个勇敢的声音,拯救大明王朝这个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这是一条不归路,输了,整个王朝就完了,他也就有可能遗臭万年。但是,尽管如此,他身为一介文官,他还是站了出来。

 “于谦,你有多少把握?”“没有多少。”“你能取胜吗?”“不知道。”“那你为什么还是站了出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段并不是什么历史著名对话,奥不对,准确的说,根本就不存在这段对话。但是,我相信,这段对话,肯定是于谦内心的表白。这就是勇敢。

 我们虽然无法像于谦那样伟大,但是,我们一定要欣赏于谦身上散发出来的那耀眼的光芒。

 在日常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当我们遇到困难,我们绝不能逃避,我们要学会面对。“战斗一定会到来,如果只是一味的逃避,永远都不会到达我们期盼的明天!”我见过很多人,当困难来临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后退;但是也有些人,他们会前进。当内心的懦弱袭来时,他们会挥起意志的铁锤将其击碎,大步向前,最终会战胜困难。这就是勇敢!

 勇敢,不是口头上说说说就完事的,真正的勇敢是行动起来!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

 “内阁不相信眼泪”,听到这个题目就知道,这是一个大臣十分活跃的时期。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只修道不干活,宦官又被压制,于是大臣们进入了“黄金时代”,忠臣奸臣明争暗斗,文人武将各显神通,官场的得意失意,边疆的斗智斗勇,文坛的百花争艳,在当年明月先生的笔下妙趣横生,丝毫不冗杂。

 严嵩二十七岁即成为庶吉士,进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却因不堪与在朝奸臣为伍,丧母回家守孝之后便坚决不入朝为官。

 此时的严嵩年轻气盛,也想为朝廷出力,为百姓造福。他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十年后小人们下台,报效国家的时机已到,可严嵩一进京便被冷落了。“这一年严嵩已经四十一岁,前辈上级退休了,同辈的都升了官,晚辈又不买他的账,他成了个没人理也没人管的累赘。”幸亏他被掌权的好友提拔,而正是这一提,让严嵩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他心中正直的大树开始动摇,贪婪的种子已然萌发。时间不等人啊,过了不惑之年却还一事无成,为了在官场生存下去,那就扔掉点骨气,忘记什么正直,去拍拍马屁,反正我的原则仍然在,至于实在过分的,我还是要直言不讳,照弹无误。

 其实到现在,严嵩还有救。只有掌权了才能基本保证自己性命无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内阁高兴了才能升官,而只要为民做事,心系天下,还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严嵩彻底扔掉了原则。他形成了“厚颜无耻,不择手段,为利益宁负天下人”的官场价值观。这也难怪。严嵩年少才高之时奸臣当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复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这才得志。而这些所谓失败、成功和金钱、权力都分不开,他已经快至花甲,实在是怕了,天下苍生与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才是正道。于是一贪不复返,后来他倒台,抄家都抄了一个多月。

 严嵩向制度、权力、欲望、人性妥协了,他把原先一心报国的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只知卖官鬻爵,最后内阁首辅沦落个沿街乞讨、死于荒野的下场,也只能说一句该。

 《明朝那些事儿》通俗易懂接地气,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个历史过程通过有趣的语言表达显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说一般引人入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门,我们可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与具体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对整个朝代的评价也就会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