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具有法律和公平竞争意识?

1、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毕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的规则。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自我发展意识;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树立体育教育职业理想,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意识和在体育专业领域的自身特长,并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使学生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建立和强化专业思想,培养其创业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的就业服务。对学生讲解就业政策,训练必要的就业技能技巧,提供就业信息,进行以诚信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律知识的培训,对有考研准备的学生进行考研辅导。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2、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要求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对就业新政策新制度的认识,明确和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二是提高对市场配置资源的认识,毕业生必须面对市场,那种希望依靠国家、依靠学校分配的想法现在行不通;三是对铁饭碗与招聘的正确认识。

3、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教育

当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盲目乐观、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倾向,许多学生一心希望到大城市、好地方、大单位工作,不愿到城镇和农村需要体育人才的地方去工作。针对这种思想倾向,在就业形势教育中应该着重向毕业生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思想。

(1)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式,珍惜就业机会,促使“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的观念转变。

毕业生期望值偏高,就业必然受到影响。就业指导主要是告诉毕业生当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选定合理可行的择业期望,把握机会,不能因为在校是高才生,技术水平高就不甘心当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不愿到农村或偏远的地方去任职。应该使体育专业毕业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准确定位。

(2)指导学生主动就业,促使“一次就业定终生”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转变。

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多数毕业生的工作理想,但是要适应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加之体育教育专业本身的局限性,毕业生就不能抱着本专业不放,而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转变择业方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学校里的学习和锻炼毕竟是有限的,毕业生要有踏入社会重新学习的意识,增强继续接受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努力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充分发挥体育生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不愿服输的精神,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各行各业中找到适用和发展的空间。

(3)要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转变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观念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首先是体育教育领域。而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得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可能性和机会变小。从层次上看,高中以上学校需求较少,体育教师基本饱和,需求大部分是初中甚至是小学。从地域来看,县城以上城市人才集中需求不多,而广大的基层却大量缺乏,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民办教育异军突起,急需补充大量的师资力量,这既是社会需求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服务的新的领域。同时,毕业生还可以在体育产业、社区体育、健身咨询服务、教练员、考研、读二学位、公务员、管理者、从军、公司企业、自主创业、营销等领域进行就业尝试,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4、教育学生树立就业创业并重的观念

为了顺应人才市场的挑战,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不仅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充分做好就业前准备,而且也要从其他方面引导学生对就业途径的选择。就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体育生一次就业的可能性和机会越来越小,这使得学校有必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学生不但要有就业的紧迫感,而且要有就业目标,要有自主创业的精神。社会也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使体育专业学生敢于向非专业领域尝试。

三、建议

建议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入学教育、适应教育、职业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教育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