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区划分的特点

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它是指国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根据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把领土划分成大小不同、层次不等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政权机关进行社会管理的制度。划分行政区域,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整的行政区域制度,达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依据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要有利于经济发展。搞好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水平是我们当前的中心任务,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进行,划分行政区域也不例外。在具体操作时,要照顾到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包括资源、交通、人口等因素,以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是要有利于行政管理和人民管理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主要目的和动因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机器管理社会的职能。同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使他们便于参加对国家的民主管理。

三是要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同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各民族***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文明。同时,各个民族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等原因,又各具特色。在划分行政区域时,对此要作通盘考虑,尤其对少数民族要予以照顾,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激励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奋斗。

四是要照顾自然条件和历史状况。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大。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许多地方的地域划分、区划名称已经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地区早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在划分区域时,不能不考虑这些情况,否则,必将产生不良后果。

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宪法上述规定表明,我国行政区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宪法规定的基本行政区划是三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乡(民族乡、镇)。有的省、自治区下设自治州、设区的市,而自治州、设区的市下属的自治县、县或者区又设乡、镇的,实际上是四级制。第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即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第三,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行政区划既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又要照顾各地方的民族成分。因此,一般的行政区域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域就互有交叉,不可能彼此分裂。比如,在省和自治区之下,都可能有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在自治州之下,也可以有县、自治县、市;在县、自治县之下,也可以分为乡、民族乡、镇。第四,城市分为直辖市和市两种。直辖市和较大的市都可以领导县和自治县。市辖区下,有农业生产的地方,可以设立乡、民族乡、镇。

国家的行政区域一经划分,就不应轻易变更,以保障其相对稳定性,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由于实际需要,调整行政区划和设立行政单位,都要经过法定程序。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这些程序主要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须由全国人大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划,须由国务院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划,须由国务院批准;县界以内的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区划,由省、直辖市的政府决定;乡、镇的界线变更,由县政府批准,并报省政府备案;县与县之间的划界问题,由省政府批准,但自治州各属县可以由州政府代省政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