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伊安篇 读后感
读柏拉图的《伊安篇》的心得
这个周末,只有一天,没有看法律书籍。翻看了《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中的《莎士比亚的凯撒计划》
,大致翻看完毕 王双洪 对 柏拉图的《伊翁篇》(或者译为《伊安篇》,以下统一称为 “伊安”)的义
疏部分。
其实朱光潜先生的翻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伊安篇》不过16页,朱先生取的 副标题 也是“论
诗歌的灵感”,对话集的题解和译后记对于《伊安篇》的分析也主要针对 文中苏格拉底的那个最长的谈
论灵感的讲词。.但是难再发现深意。
我在2011年一月有仔细看过 朱光潜先生 《伊安篇》的正文,似乎处处看得到 苏格拉底对于诵诗人
伊安 的调侃 , 他似乎不像那些有具体 分工 的手艺人能干。似乎有"百无一用是书生" 的调子。此外,
我发现不了新内容。
但是呢,王双洪的注疏就绵细很多,王的注疏本,除去开头结尾和国外专门论文,第一部分正文加上精
密注释,第二部分为义疏部分,再对正文逐段疏解。对于很多细节的点拨很到位,从荷马史诗到 当代布
鲁姆等人的注释,要言不烦,引用恰当。比如这个对话刚刚开头提到的伊安 穿越本邦 参加外邦 的对于
医神 埃斯库勒普 的祭典 的诵诗活动获奖,就做了仔细的注疏。 这些行吟诗人居无定所,仿佛 走穴歌
手,择水草而居,相对应的,苏格拉底在《克利同篇》中,就表明自己既然选择在雅典这个城邦生活,无
意间因为自己的信仰和言论触犯了城邦大多数人 ,他就甘愿留在这个城邦受死。 对医神 埃斯库勒普 的
祭典,说明了旧的城邦信仰的解体,由关注公***生活 和灵魂的平安转向为关注 个体和肉身的健康。关注
个体在更早期的城邦生活中,是自私的受到鄙弃的。正如亚里士多德 的名言“离开城邦而生活的人,非
神即兽”同样个体 的词根id 在英文中 有个贬义词 idiot,在古希腊的词源中这两个词 是一体的。
其余正文部分的注疏,还是推荐看王的书好了。
诗歌的创作和朗诵,是那个时代的城邦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的一系列诘难,将 诗人以及诵
诗人的事业 与 具体细化的普通的手艺或者劳动区别开,但是 伊安 显然 缺乏对于自己事业的理解,他
更多时候,只是擅长背诵 荷马的诗句,对于 其他诗人的作品感到乏味、打瞌睡,比如赫西俄德的。在舞
台上面,他关注 各位听众的 表情变化,适时调整自己 的表演技巧,他虽然偶尔被 诗歌内容打动,但是
更多时候,关注的是如何迎合观众需求,如何让他们满意地掏出银子。如此,苏格拉底认为的诵诗人的理
想的 自上而下的教化 作用,在伊安那里转变为 卑躬屈膝的迎合。这种 剧场政体的模式,让苏格拉底非
常反感,他认为这是 城邦德性败坏的征兆,在《理想国》(或称《王制篇》)还有《法律篇》(或称《
法义篇》),苏格拉底更加旗帜鲜明地 举例要对 荷马史诗 的某些不适宜内容进行删节,要限制某些诗
人进入城邦,甚至要驱逐一些诗人出城邦。这类 举动,不免有 现代 警察国家的言论管制嫌疑,但是 语
境却是完全 不同的。
那么诗人的作用,诵诗人的作用是什么?仅仅是 在迷狂状态下,在灵感的鼓动下,成为神意的传达者
和再传达者?伊安在某个时候难得悟出诵诗人“会知道男人和女人,自由人和奴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在怎样的身份,该说怎样话”,这样的表述,难得和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契合。
但是很快,这个难得的顿悟又被 苏格拉底的调侃淹没。
ps:虽然《伊安篇》记录的场景发生在公元前400多年,但是也的确 和当下的环境很类似。我们的教育、
工作越来越注意细化的分工,越来越具体化、技术化,国外精英大学的前2年会引导学生阅读 经典作品,
塑造某种 ***同体意识,不管学生 以后选择什么专业从事哪种工作。
教化城邦的职责,在东方,很早就由 学者-教师转向帝王。难得眼下有了市场的空间,培育 更多的人
,只能像伊安那样 懂得表演,却忘记了 诵诗人的另一个 职责--解释、教化。
我自己也深深感慨自己因为 工作上面如果要尽快摆脱现状,必须 尽快通过技术化的考试,但是眼界也
逐步压缩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