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首先要声明一下,儒家并不是认为“人性本善”,而是认为“人性向善”。
但我是支持荀子的“人性本恶”的。 人是高等动物,但也只是一种有思维的动物。
人与动物相比,是可以主动调节、抑制个体的欲望,这是受到道德、法律约束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天性。
因为人与动物一样,天生是自私的,有着一切本能的欲望。
而调节这些欲望的法律和道德,都是后天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是本恶的。
“恶”是什么?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的索取和扩张。
但是我们要弄清楚,人的本能和欲望不是恶,反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对人类有好处的,而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的索取和扩张才是恶。
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因为能够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自己要什么。
所以承认人性本恶,并不代表世界末日的到来。人类正是因为能够正视自己,才能制定法律,规范道德,用这些外部的限制来遏制自己的欲望。
中国有句古话:“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朝有余”。相比之下,一个人如果不能时刻以法律和道德来克制自己,就会露出本性,就会去做恶,因为“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一旦失去控制,就如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性的恶有多么的可怕。人类经历过那么多次互相残杀,发明了那么多残忍的刑罚,出现了那么多血腥的、恶心的、无耻的利益之争,甚至为了一小块土地,一点点财富而陷入尔虞我诈之中,无数的骗术、无数的杀戮,有时只不过为了一点点利益。
人类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战争史,如果人性本善,那么这些罪恶从何而来?
幸运的是,我们人类能够客观的审视自己,承认人性本恶,制定了法律、道德的约束,引导人类文明步入正确的轨道。
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承认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力量来引导人们,才能扬善惩恶。
荀子说过:“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这些都是人的天性。
人饥饿的时候自然要吃东西,渴了自然要喝水,累了自然要休息,有危险自然会去躲避,这是人的本能,是生来就有的。
但是“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人在做事的时候,要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才是君子。
我们知道,要想让人承认本性是恶的,并不容易。但性恶论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能回避它、否认它。
只有承认它,才能有意识、有目的的去控制它,去改变它,才能让每一个人都从“恶”的本性中走出来,培养出向善的人格。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弃恶扬善,才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明天。 (佛家宣扬的是不善不恶,善与恶都是属于人道范围。)
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起了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总决赛,当时正反双方的复旦大学和台湾大学围绕这个问题,就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就“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来的”以及“恶花是如何结出善果来的”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我想借用该辩论会上复旦大学四辩、如今的著名学者蒋昌建先生的总结呈辞来作为结尾,那也是一句著名诗人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