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

财政资金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外部性,其不仅是实现各级政府公权力目标的财力保证,也是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来源于税收收入的财政资金,其量的大小仍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这就意味着唯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才能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同行在讨论财政资金的作用时,往往聚焦于税收领域,试图通过优化税收结构和模式,来增强财政资金获取的稳定性。实则不然,建立在法律框架下的税收模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调整,而加强预算与执行审计则能在短期内发挥出财政资金的作用。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财政资金使用的功能定位

首先需要就其功能定位进行认识,从而为预算和审计工作的开展建立价值取向。从总括层面来看,其功能定位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供公***产品

公***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这就使得该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这种具有外部性的产品难以由私人机构提供,从而便成为各级政府履行公权力的出发点之一。各级政府将财政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产业辅助设施的修建之中,便能满足区域发展中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兼顾。

(二)支持民生工程

解决民生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需要***同面对的课题,而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政府公权力的履行,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其中,财政资金在其作用发挥中的途径之一,便在于支持民生工程的建设。如包括:用电、用水、用气设施的布局优化与建设,以及针对弱势群体进行转移支付等。

(三)引导产业发展

引导产业发展似乎被诸多同行所忽略,其实不然,各级政府在促进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的发展时普遍建立的发展基金,如“创新基金”。尽管每年所发放的基金数额有限,但仍可被看作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对特定企业通过基金扶持,将能向社会宣示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

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就从多元目标下建立起财政资金使用的价值取向。下面将以财政工程为对象,分别就预算管理、审计管理进行阐述。

二、功能定位下的预算管理

具体而言,基于全流程管理的视角可将预算管理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建设项目决策阶段

针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影响预算管理的关键因素。在财政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应结合所在地质特征、建筑规模,以及项目资金筹措等因素展开可行性分析。应在充分考察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做出相对比较准确的工程造价。

(二)建设项目设计阶段

财政工程项目存在着单次人力、物力投入大的特性,唯有把握好项目设计关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造价波动。为此,应在项目设计阶段引入市场要素,即建立项目制度招标制度。在项目团队设计过程中,应强化项目设计监管制度。

(三)建设项目施工招标阶段

应对招标文件应实行会审制。重点审查工程招标范围、计价方式、计价原则、结算办法、评分办法、限的设定等内容,针对该工程的具体特点,对不适用的一些结算办法、评分办法作适当调整。

(四)建设项目竣工结算阶段

竣工后的结算额往往会偏离预算。其中,有关原始凭证等形式要件,其背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难以掌握则是问题出现的根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聘请有资质造价事务所参加全过程预算管理,加强社会监督和控制。

以上预算管理过程就体现出全流程控制的特点,而这也是目前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中所缺乏的。

三、功能定位下的审计管理

此处的审计管理不仅表现为是预算管理的监督作用,更应体现为是保证预算管理合理化的辅助功能。因此,审计管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监督预算资金的编制

尽管财政资金在作用发挥上存在着较强的外部性,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仍须满足节约的要求。而上述预算管理作为规制与自律相结合的举措,仍然将受到实施预算部门的利益影响。这时就需要引入审计管理,来作为监督预算资金编制的最后保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审计属于“跟踪审计”,这也是确保财政资金最大化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审计中应对预算资金的总量、明细等要件进行审核,并遵循财政资金使用的价值取向。

(二)监督预算资金的划拨

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财政资金容易出现问题的领域就是预算资金的划拨。这里的划拨是指,资金总量在人工、材料和其它方面的资金分配。由经验数据可知,人工费用一般占预算资金总量的20-30%的比重,这样一个浮动空间就为侵蚀财政资金提供了切入点;更何况还涉及到大量的物资材料采购支出。因此,这里应监督预算资金的划拨,辅助预算部门将各要素间所需的资金比例控制在合理区间。

(三)监督预算资金的使用

对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不仅需要关注资金的流向和流量,还需要重视资金的效益性。其中,对于后者来说则是在财政资金使用中较为忽略的方面。这时,就需要对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行审核。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原始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有效性,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制度安排下,应与政府有关部门、第三方审计机构形成跨部门协同作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