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发展重点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立足全省工业“ 7 +3 ”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互动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增长,提升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 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
1. 现代物流业。 “十二五” 时期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4%,到 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 比重在 2010 年基础上下降2个百分点。
加快西部物流中心建设步伐, 以交通运输、 仓储配送、 物流信息 3 大平台为支撑, 重点推进物流大通道、 物流枢纽、 物流市场拓展、物流主体培育、 物流重大项目建设, 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构建“ 1个全国性区域物流中心和 8 个次区域物流中心” 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尽快把四川打造成为西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走廊。 在重点物流节点城市、 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已有的港口 、 铁路和公路货站、 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 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 壮大发展全省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酒类、钢铁、矿产、农产品冷链、粮食等专业物流集群,着力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 粮食现代物流、 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第三方物流体系。完善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物流信息平台,在整合专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和大通关信息平台。
依托重要交通干线、中心城市和产业聚集地, 建设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成都市为中 心, 二、 三级物流节点城市为支撑, 四级节点城镇为终端的现代物流网络, 形成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和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 重点发展成都、 川南、川东北三大物流区域, 着力推进成都航空铁路两枢纽、新津物流园区和新都、龙泉、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物流中心建设。 加快发展城市物流配送, 促进小件快递和零担物流集群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完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体系。 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 培育一批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力争到 2015 年年营业额 10 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 20 家, 其中 50 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 3 — 5 家。 加快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创新物流组织模式, 促进信息流和客货流良性互动。推广和应用物流国际、国家标准,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进程。鼓励发展绿色物流和低碳物流,大力发展保税物流, 积极发展应急物流。
专栏 4 :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2. 现代金融业。到 2015 年,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2% 以上, 占全省 GDP 的 4.5% 以上。
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构建安全稳健、功能健全、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成都建设全国性金融中心辐射西部的重要枢纽, 形成较强的金融聚集辐射能力。 以成都市为中 心加快建设金融总部商务区, 金融产业集聚区、 金融后台集聚区,完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 提高配套功能,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集聚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机构中心,积极引进世界知名 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区域总 部、分支机构,增强在西部和全国的 辐射力。加快建设西部金融市场和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各类区域性要素市场建设,扩大票据业务、保险业务以及期货、产权、大宗商品等交易规模, 努力使成都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 的 金融创新实验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服务中心, 积极推动金融后台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外包服务、金融中介服务, 建设国内重要的数据、清算、研发、灾备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大力推动金融产业改革发展。 积极推动银行业改革发展,发展壮大地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地方准金融机构, 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开展业务。 积极推动证券业改革发展, 进一步完善地方法人证券、期货公司治理结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保险业改革发展, 不断优化保险区域结构、业务结构、渠道结构,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积极推动多层次金融市场创新。 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 加大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特色优势产业、重点优势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推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力发展债券融资, 推动股权投资、信托、租赁等直接融资方式创新, 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依托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 加快建设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加快保险服务创新, 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不断拓展保险新业务领域, 扩大城乡保险覆盖面。 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专栏 5 : 现代金融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3.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坚持自主创新,强化信息基础,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网络通信产品 基地建设,努力形成新型化、高端化、国际化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基地。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国际通信保障能力,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和无线城市网络建设, 构建先进的网络传输体系、数据资源与灾备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 整合信息网资源, 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充分发挥成都市“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 示范作用, 加快成都国家信息服务业基地建设, 构建以成都、德阳、绵阳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核心区域, 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软件与产业基地和创新集聚区, 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 加大互联网 在各个行业和企业的应用, 健全在线支付、 物流配送、 售后服务等服务体系。开发和运用高速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快推进各类面向行业应用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和产业链协同服务, 积极建设以重点产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流通企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 加快培育一批运营规范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着力打造“中西部电子商务强省”。
专栏 6 :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4. 科技与研发设计服务业。 推动科技与研发设计创新体系建设,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促进科技服务产业化, 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提升服务档次与服务水平, 形成具有较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种类齐全、分布广泛、 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与研发设计服务体系。
面向全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服务业, 搭建重点行业研发设计平台, 大力提高设计能力和水平。整合区域研发资源, 建设公***科技信息平台,为研发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仪器***享、数据、文献和专业技术等科技咨询服务。培育委托研发、 研发服务管理、 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 努力扩大科技与研发设计外包市场。大力发展人力发展设计、研发服务、创业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 基础技术服务、 技术改造服务等科技创新服务业,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提供专业性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重点支持科技成果信息服务、 分析测 试、 技术转移、工程化应用、 创新孵化、区域服务、融资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 促进科技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推动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同打造高新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载体建设, 进一步推动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加快发展一批企业孵化器, 促进科技评估、 技术产权交易、科技研发、技术转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 促进专利代理和专利技术交易发展。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推进农业科技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
5. 商务服务业。 引导和鼓励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 规模化、标准化、 品牌化方向发展, 加快完善商务服务业市场体系、 诚信体系和标准体系, 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集聚发展的商务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市场调查、管理咨询、品牌服务、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各类代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咨询服务行业, 积极发展广告业和租赁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务服务企业和机构, 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拍卖、检测、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水平, 增强竞争力。推动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组织, 推广代理、代办、经纪等服务方式。建立商务相关服务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制度, 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6. 会展业。 “十二五” 期间全省会展展览场次、 展览面积、参会人数年均增长15%;到 2015 年全省会展业实现收入 70 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创新体制机制, 合理规划布局, 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商品交易和经贸合作平台, 加快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会展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依托全省产业、市场和资源优势,培育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一批综合和专业性知名展会品 牌, 培育壮大10 — 15个品牌展会,培育2 — 3 个本土展会进入国家级展会行列,力 争每年 1 — 2个国际性、国家级经贸展会落户四川。 吸引国际会展公司和会展承办机构落户四川, 举办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会议和展览以及大型节庆活动。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加强综合性展览项目专业化服务, 积极拓展各类展览、 会展服务、场馆管理等业务。按照《四川省加强管理服务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规定》(省政府令第 252 号) 规范会展业市场秩序, 统筹协调发展会展业, 促进全省会展业驶入良性发展“快车道”。 推进成都市建设“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打造国内一流的“会展品牌集聚区、国际会议目的地、 休闲节庆之都”。 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 大力发展大中型会展、会议和节庆活动, 配套发展小型展览展示活动。 九寨沟和西昌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国内著名会议目的地。
7. 人力资源服务业。 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积极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实施人才强省和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人才智力保障体系。
建立统一、规范、 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管理体制, 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进战略, 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教育基本公***服务均等化,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 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快政府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体制改革, 引 导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 高级人才寻访、 劳务(人才)派遣、网络招聘等新兴行业发展。 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 国门, 为全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二)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不断丰富服务品种, 提高服务质量, 培育新兴服务业态,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1. 商贸流通业。到2015年, 全省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 万亿元, 每年跃上 1 个千亿级新台阶,连锁率达到 28% 以上。
围绕加快建设西部商贸中心, 加强西部商贸中心与省际商贸中心、 区域商贸中心、 农村商贸网点的相互联系,依托商贸中心城市在商品、资金、信息、技术以及流通网络等方面优势, 加强与周边市场的连接与拓展, 构建各中心相互配合、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的现代商贸网络体系, 扩大商贸流通规模和覆盖范围, 增强西部商贸中心的整体功能, 尽快把四川打造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商贸中 心。 完善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成都建设核心商务区、 西部购物中心、 服务外包基地园、 电子商务集聚区、 西部会展之都、 肉类物流交易中 心, 着力培育大型批发贸易平台、零售商贸平台、服务贸易平台、商务信息平台、会展经济平台、远期交割平台。 优化商贸结构, 拓展多元化的贸易市场, 扩大优势产品输出, 增加短缺资源输入, 推动进出货流平衡。创新流通方式, 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在流通模式、业态、管理、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创新, 重点培育西部地区流通创新的孵化基地,促进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升级。
加快批发市场转型, 重点发展工业生产资料、 农业生产资料、优势特色农产品、 消费品的批发贸易。 推动发展零售贸易平台和创新发展售后服务模式, 加快建设传统特色商业与现代旅游、 购物、文化、娱乐、休闲、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式、一站式消费服务。积极争取在成都建立西部期货远期交割交易平台, 配套建设实物交割点, 带动远期合约交易, 促进供求长期均衡。加快发展连锁经营、 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推进电子商务在流通领域和流通企业的普及运用, 培育一批跨省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批发零售企业、 品牌餐饮企业、 连锁经营企业和品牌,引导和带动商贸流通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推进餐饮业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 促进餐饮业专业化、 集约化经营和多样化发展, 弘扬川菜文化, 壮大川菜品牌, 推进川菜传承创新, 培育川菜名 菜、名点、名店, 大力推进特色川菜发展, 扩大成都作为“亚洲首个国际美食之都” 和四川美食文化影响力。推动连锁经营加快向农村延伸,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体系, 推进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 粮食流通服务综合体建设, 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加强主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调控, 建立健全主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 保障市场供应安全。
专栏 7 : 商贸流通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2. 旅游业。 到 2015 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 4000 亿元,增幅高于全国旅游平均增长水平、 高于全省GDP 增长水平、高于全省服务业增长水平。
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配套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建成国际知名、国内 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 基本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 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结构优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完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优化旅游线路,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与农村风俗风貌,开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和体验式旅游活动,规范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加大四川旅游形象宣传力度, 创新旅游营销方式,统筹发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四川整体旅游形象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依托成都作为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资源优势,扶持和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增强旅游企业综合实力,重点培育 10 家年经营收入超过 5 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0 家年经营收入超过 1 亿元的旅游企业。推进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
专栏 8 : 旅游业重点建设内容
1. 构建“一极、三带、五区、五环”的发展格局:打造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发展成绵乐旅游经济带、成渝旅游经济带、雅攀旅游经济带,推进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环贡嘎生态旅游区、亚丁香格里拉旅游区、川南文化旅游区、秦巴生态旅游区建设,构建九黄为核心的北环线、大熊猫为核心的西环线、香格里拉为核心的西南环线、长江为核心的东南环线、三国文化为核心的东环线。
2. 实施旅游业 10 大支撑工程: 旅游资源品牌化工程;国家级资源创 A 工程;巴蜀文化旅游载体化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旅游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旅游公***服务体系示范工程; 自驾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度假区、扶贫试验区、生态旅游“三区”试点工程; 旅游信息化建设工程;旅游立体交通工程。
3. 社区服务业。到 2015 年全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每百户 居民不低 于20 平方米, 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 60% ,60% 以上的县(市、区) 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推动社区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扩大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因地制宜建设街道(乡镇) 社区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服务站,大力开展面向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教育、文化体育、 治安服务等在内的社区服务。加快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动新技术、 新业态、新流程和新服务方式进入社区,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社区流通基础设施, 促进新型社区服务业态向农村社区延伸。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邻里互助服务等。
优化城乡服务网点布局,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 鼓励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新兴业态和残疾人居家服务, 逐步发展面向农村特别是中心镇的家庭服务,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加快建设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完善便利惠民的居民服务体系。 积极开发适合老龄人消费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社会福利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积极发展家电维修、衣物洗染、再生资源回收标准网点等社区服务。
4. 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完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房地产综合信息发布和监测机制,增强房地产中介、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健全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合理的房地产供应体系,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租赁住房的供应比例,加快推进商业地产和商业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 积极引导农民集中 居住。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引导住宅及建筑设计、估价和房地产经纪服务机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推广建筑节能服务,培育节能技术服务市场, 结合城镇规划建设功能, 积极开发节能省地型住宅小区。加快发展物业服务业,规范物业管理制度,制定物业管理和服务标准, 提高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促进传统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转变。适应业主多元化市场需求, 积极开展以物业保值增值为核心的资产管理。
5. 健康与体育服务业。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全民化发展方向,推动健康与体育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互动发展,优化健康与体育服务业结构, 扩大健康与体育消费需求, 建立完善健康与体育服务体系。到 2015 年全省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GDP 比重达到 0.5%,年均增长率达到 25% 。
大力发展适合社会各个群体的营养保健、健身娱乐、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业,重点发展健康产业园, 形成健康管理、健康产品、健康服务和信息服务集成平台,扩大全省健康管理产业市场规模。发展电子医疗服务,逐步推行分级协作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手段,支撑各个医疗机构***享信息、***享知识、***享资源。
加强公***体育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服务业、体育竞赛与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业、体育彩票业, 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体育出版、 体育媒介、体育保险、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和鼓励发展体育中介机构。加快构建“一极、两带、三区、多园” 的总体布局,延伸体育产业链条, 突出抓好体育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品牌响亮、管理科学、 创新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专、精、特、新” 中 小企业,引 进和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体育赛事和产品。
专栏 9 : 体育产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三)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服务业新观念、 新业态、新产品,支持跨区域、 跨行业发展, 将新兴服务业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 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到2015年全省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 40%,占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 40% 以上。
推进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完善节能效率评价和环境监测、监理、评估、审计机制,基本建立与新时期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现代节能与环境服务体系。
引导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和投融资等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加快分类回收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积极发展专业环境咨询服务业,重点发展新兴环境咨询服务,鼓励环保企业提供系统环境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制定综合环境服务的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 在工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开展综合环境服务标准试点。积极开展环境状况、环境工程分析评估,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建设环保产业服务信息网络,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鼓励政府、企业综合环境服务外包。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专栏 10 : 节能和环境服务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坚持文化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精品发展战略,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构筑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和红色文化产业带、 历史文化产业带、 民族文化产业带、 重建文化产业带的“一核四带” 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 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基本形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文化强省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格局, 把文化与创意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依托主导产业引领发展, 做大做强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产业, 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 形成“ 5 +2 ”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节庆、广告、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 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 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兼并重组, 进一步整合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广电网络等文化资源, 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区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战略投资者, 加快文化产业公***综合服务平台和文化产业园 区(基地) 建设, 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和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区域文化品牌, 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重点培育 5 家以上年经营收入 50 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 整合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 络, 构建新的有线电视节目平台。培育电影发行放映市场, 积极发展电影衍生产品。 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现代文艺演出和文化娱乐业规模,规范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市场以及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 推动文化精品创作和营销, 重点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知名 品牌和精品工程, 支持杂技、 川剧、 彩灯、 皮影、 民族歌舞等文艺表演团体和剧目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大众性文化消费, 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 推动文化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和新兴文化产业的拓展, 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改造升级文化产业传统业务, 提升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 版、 动漫游戏、 移动电视、 无线音乐、 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 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展“创意天府” 行动, 围绕平面设计、 动漫、 文化传媒、 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重点领域, 积极发展与产业研发、 文化、 消费、 咨询、 策划相关的创意设计。 引导和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跨领域、 跨地区合作发展, 逐步形成创意研发、 创意产品生产、 推广销售等环节完善的创意产业链。 加快创意产业基地建设, 推进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等一批与制造业相配套, 与建筑设计、 咨询、策划等都市产业相结合, 与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时尚产业相融合的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企业和具有四川鲜明特色的创意品牌, 举办一批国内外创意产业大型活动。
专栏 11 : 文化与创意产业重点建设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