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会展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啊? 有谁对长三角会展产业了解啊? 长三角会展产业的中心在哪里啊?
一、会展推动着长三角地区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首先,会展能为城市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会展业不仅为中外厂商推广品牌、交流技术、洽谈贸易、收集行情、寻求合作、拓展市场提供桥梁和窗口,而且拉动了运输、电信、咨询、宾馆、餐饮、保洁、广告、印刷、装饰、安保等服务行业发展。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调查显示:展会是优于专业杂志、直接邮寄、推销员推销、公关、报纸、电视等手段的营销中介体。每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能实现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为世界各国所重视。调查表明:近3年来,每年全国仅举办会展所带来的场馆收入就占全国展览场馆收入的80%以上。
其次,会展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持久的繁荣。会展与企业经济活动具有不可分性,这决定了会展对城市、产业和居民具有较强的财富和福利效应,它直接刺激了外贸、旅游、旅馆、交通等行业的发展。会展能够迅速提升城市的功能,增加收入,增强办展单位或城市与会展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改善城市的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德国的汉诺威、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美国的芝加哥、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中国的香港以及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展览城”。这些城市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动员各个部门来推动这一事业,不仅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展馆,还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会展业的兴盛带来了巨额利润和城市繁荣。
再次,会展业为招商引资展示着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最佳商务城市的投资环境。通过会展业,有利于企业了解相关城市的综合环境,有利于会展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做出正确的选址和投资决策,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利润。对政府决策者而言,有利于了解自己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包括机遇和危机、优势和劣势,同时也有利于了解竞争对手。此外,还有利于决策者把握影响会展以及城市会展的关键环节、关键因素,借鉴城市发展的经验、制定正确的城市发展竞争战略。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IR)统计:在各种营销方式中,贸易展览会的成交额仅次于直销,3/4的买家在贸易展览会上找到新的供应商,超过1/4的买家在展会上购买商品。该中心的另一项统计表明,在商业营销中,通过参加展览会耗费的商业销售成本仅是没有采取展会促销方式的商业营销耗费的一半。
二、长三角地区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首先,长三角会展经济带在全国5大会展经济带中发展最快。就中国目前几个经济区域的发展状况看,以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汇聚了中国6%的人口和近20%的国内生产总值,堪称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其中上海的会展经济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
其次,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会展企业数量多,国际展览巨头纷纷看好。会展企业是展览业存在的基础,长三角地区拥有国营、民营与合资企业近1160家,这些国际国内展览企业,几乎涵盖了整个长三角会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长三角地区吸引了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等著名展览公司,排名国际10大展览公司之列的大部分企业均已来此“安营扎寨”。
三、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争食会展“奶酪”,市场主体严重缺失
会展业的乘数效应让很多地方政府为之怦然心动。一些地方政府不顾自身及周边环境如何,一意孤行地将赌注押在会展上,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潜意识里把倾情打造会展业视为“政绩工程”的最亮点,出现了许多城市蜂拥而上的局面。如2002年南京市举办了90个展会,而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展览会占了全年展览会的近80%,各类商会、协会举办的占12.5%,公司、社会举办的仅占全年展览会的8%左右。
(二)行业法律、法规滞后
展馆的无序建设,导致了业界的无序竞争,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无序竞争将成为长三角会展业的主格调。因为会展业主要是为商品交易和销售服务的。长三角地区多数行业的国际、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进入过剩经济阶段,作为重要促销手段之一的会展业,必将被各地政府、各地厂商竞相争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但从目前情况看,能够促进会展业有序发展、规范会展业竞争的行业法律法规却迟迟不见踪影,会展业成了大众***享的“面包”,长此以往,长三角会展业的发展前景堪忧。
(三)跨区域兼并举步维艰
区域内展览公司规模小、数量少。如杭州会展办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杭州的会展企业在三年内由原来的几家发展到100余家,每年举办的展览会有110个左右。这些企业中,有独立办展能力的不到40家,所办展览会的展位数超过500个的仅占总数的10%。在这种态势下,兼并势在必行。但是,在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下,地区间的兼并阻力重重。长三角地带会展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特别是一些大型展览会,政府参与或干涉的痕迹十分明显,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
(四)展馆分布向少数城市倾斜
长三角会展业呈现集中态势,从展馆规模来看,上海5大展馆面积均超过1万m2,浙江则有10个,江苏有11个。上海、杭州、义乌、南京都出现了面积超过10万m2的展馆。其中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现有展览面积12.5万m2,到2010年完工时,总展览面积将达到25万m2,届时将进一步加强上海在国内和东亚会展市场的领头地位。从产业效益来看,上海是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当之无愧的“龙头”。2004年5大展览馆举办的展览会超过260个,其中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的展会就有16个。而杭州、苏州、南京、宁波等城市也不容小觑,杭州的“西博会”名扬海外,南京2002年举办的大中型展览会有90多个,宁波也组织了36个在华展和634个出国展,它们在长三角会展业中已占据重要地位。
(五)产业布局缺乏整体性构思
长三角的会展产业布局缺乏区域整体性构思,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三角洲内的主要城市经济实力雄厚,都有能力独立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但地缘经济的联系性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各城市独立发展会展业,加剧了会展业在区域内的不良竞争。2004年长三角规模以上的服装展就有15个,分布在上海、宁波、义乌、温州、杭州等地,但在时间和地点上多有碰撞。观众往往对该去哪个展会参观犹豫不决,而参展商面对这么多的展会也不可能如数参加,导致部分展会主题虽好,但由于没有那么多的参展商应邀参展,只好随便拉人抵数,降低了展会的吸引力。
四、促进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一)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引导会展经济健康发展
政府是会展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办会展确实需要政府主导,但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政府的定位应是抓“大”放“小”。抓“大”即政府在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长期规划、政策导向等方面创造条件,起宏观指导作用,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会展经济格局。放“小”即政府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从会展中退出来,只有企业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地方政府出面主办会展,将对会展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推动会展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成功的会展业大多数是在政府创造条件的基础上按市场规律进行招商投资才形成的。韩国大田和中国大连举办会展的思路都是由政府创造条件,改善环境,集中力量建好会展设施,两处的会展中心通过优化人力资源和会展设施,走上一条会展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强化会展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方向
1.明确城市定位。目前,实现长三角会展业一体化还为时过早,各会展城市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在整个长三角中的地位,结合本地特色和未来发展取向,明确会展业的分级定位,寻找发展会展业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协同力,培育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协作型竞争,最终实现长三角会展城市的***赢。
2.合理调整会展场馆布局与结构。兴建场馆是一个城市会展业得以持续、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但会展场馆建设需要长远规划和科学设计。要在考虑本地市场容量和区域竞争能力的情况下,把高起点、分阶段建设场馆与对现有场馆进行智能化改造相结合。
3.以地方优势为基础,强化分工,错位经营。长三角各城市要依托自己的优势,以强势产业或地方特色为向导,以完善的会展产业链为纽带,构建区域会展互动发展机制。协调会展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实现长三角会展市场资源的重构。中心大城市应以发展大规模国际展为主,而周边小城市则集中开展专业贸易展,谋求成为特定领域的“领头羊”,实现错位经营。
4.经济效益有待提高。近些年来,长三角的会展场馆建设正以20%的速度递增,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众多城市无一不“大兴土木”。然而,参照国际标准,展馆的利用率达到60%~70%时,才可能发挥出最佳的市场效益。但除上海能达到50%外,长三角其它展馆利用率仅有10%~30%,大量展馆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始建于2000年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在其后的3年里场地利用率不足19%,终因难以为继,于2003年被拍卖,而与此同时,新展馆的立项和开工仍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杭州国际会展中心摇身一变,成了汽车城,大量的会展设施无法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令人痛心。
5.鼓励兼并联合,提升长三角会展品牌和国际竞争力。为加速长三角会展业***赢发展,要大力鼓励在***同市场中进行跨地区的企业兼并活动。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长三角会展产业带,形成区域整体竞争力。在会展业中,品牌是信誉的象征,会展企业的兼并联合能有效推动同类或相似会展的品牌联合,整合优势经营资源,提高整体管理能力,推动长三角会展业走向区域***赢之路。
(三)加强会展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1.建立全面的学校教育体系
我国近年开始启动会展的全面教育,包括学位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岗位培训,目前约有20所院校着手开设会展管理专业或类似的专业。各级学校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复合型的会展人才,使从业人员具备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包括会展人员沟通、公关、求知、思维、语言以及与会展密切相关的策划、营销、市场、管理、礼仪、广告设计、服务等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会展策划、会展管理、会展市场营销、会展经营决策、会展礼仪、会展英语等相关知识。实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在课程设置上,结构要合理,即专业课和相关学科课程的比重要有所侧重,不能顾此失彼,教材的理论论述与分析要具有科学性、国际性,并且结合实务。学校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提高长三角会展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有针对性地对会展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根据中国贸促会的调查显示:100%的办展单位都有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需要,77%的高级展览经理希望得到国外著名展览公司高级展览专家的培训,68%的展览经理希望学习国外会展理论和实践知识,70%的展览经理表示最希望参加国内短期培训班。在这种情况下,2002年长三角各类会展短期培训活动达到了12次,参训人数超过1500人。举办培训班是目前提高业内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有效方式,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会展业的年轻人或已居一定岗位上的主管人员,由业内的资深人士、专家、大学教授及涉及专业知识的国外专家来授课讲解,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其效果很明显,可以解决目前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内容可以是普及知识与实务相结合,也可以围绕专业主题进行,使他们的专业知识更全面,这样对会展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一个见效快、成本低、又不影响企业正常活动的较好方式,应视为培训会展业人才长期有效的策略。培训时应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另外,还要做好效果评估,尤其是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效果评估。
3.全面发挥展览协会的指导作用
展览业是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展览协会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从1975年起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分别通过课堂学、工作实践、餐饮协会活动和考试等方式给予被授予者一定的分数,累积到一定分数后,协会将授予一个资格证书,称作注册展览管理人(CFM)。一般取得这个证书要花3~5年的时间,有了证书就证明你在展览业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荣誉。该协会还把这套培训方法输出国外,与加拿大、墨西哥、阿联酋等国家的展览协会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这些国家可用这套教材和方法培训本国专业人员,对合格者,美国展览管理协会也颁发证书。所以,有计划、有层次地培训展览专业人才是未来中国展览协会的一大任务,我国展览协会也可以进行展览人才的行业认证考试,并且规定考试前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展览协会可以指定一些条件合格、有质量保证的机构作为指定培训点。在通过率的压力下,这些培训机构就会主动考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成的学员由展览协会颁发证书。协会还可以做好行业指导工作,定期组织业内人士交流、切磋业务,拓宽眼界。有关政府部门要确保认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把从业人员职业资格作为企业资质审查的重要内容,有效地保证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切实做到先培训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