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无需人见积德自有天知
行善无需人见积德自有天知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出自于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
原文全段如下: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译文:
积德行善哪怕没被别人看见,迟早有一天会有福报。人做善事,虽然还没收到福报,但是灾难已经远离了。做善事的人,就像春天新生的小草,虽观察不到它的成长,但是每日都有阳光的润泽。做恶事的人,就像那磨刀的石头,虽观察不到它的磨损,但是每日都有缺少的部分。
扩展资料:
主旨:
《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意即所谓“感应”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
表达观念:
《太上感应篇》认为,“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鬼神来裁决。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而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最终“算尽则死”,人就离开了人世;如果死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
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而与避恶相统一的是趋善,“善”能使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因此,《感应篇》大谈行善的好处,它在道教宣扬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竖起了一架可以登临的梯子,即现实的行善心态与落实。
参考资料:
最积阴德的十种善事
古人云:“行善以积阴德为最善,阴德又以护生及不淫为上。”
人生在世,要行善积德,不仅能够恩泽家庭,让自己多得福报,还能惠及子孙。积阴德,心要善良,多做善事。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恶,皆在一念之间,一个人长期行善,但是犯了一点点错误,就可以把恶名远扬,因此,想要积阴德,就要一生行善,从不作恶。同时,阴德是指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不能炫耀自己,不能喜形于色,要多做少说。
以下这几件事最积阴德,要尽量多做。
1.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好难。这年头,有钱的人,别人反而会去巴结,会去帮助,因为想从有钱的人身上捞好处,以为有钱的人,就是人生中的贵人。反而那些穷人,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亲戚朋友都会慢慢疏离,穷人对自己来说,是没有太大利用价值的。
如果你可以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关心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你就是积阴德。也许,那些穷苦的人,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感激你,但是他们的心中,一定会记得你,对你感恩戴德。那些富人,你帮助了他,其实他往往不会感激你,反而觉得你的帮助太弱了,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
2.多做孝顺父母的事情。
百善孝为先。一个善良的人,一定不会亏待自己的父母。在我们村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昭昭,一直没有结婚。他的母亲很多年以前就过世了,他的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家里也穷,没有钱请保姆照顾。因此昭昭就成了保姆的角色。昭昭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昭昭让他们安心去外面打拼,不要惦记家里。他的善举,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一些年长的人,都为他介绍对象。去年,昭昭和一个离过婚的女人结婚了。女人说:“昭昭孝顺父母,肯定是一个好人,虽然穷一点,但是日子过得踏实。”
孝顺的人,也许亏待了自己,但他的善良,是积阴德,是造福子孙。孝顺的人,可以给儿女做示范,可以让儿女感受到家庭的和谐、温暖,从而儿女也会变成孝顺的人。好家风,代代传,孝道暖人心。
3.多做关心老弱妇孺的事情。
你拿一百块钱给富有的人,别人肯定是不屑一顾。你把一百块钱给老弱妇孺,别人会一辈子记得你。一百块钱,如果用作小车加油,几天就花完了,用作买烟酒,也许还不够;但是穷得揭不开锅的人,一百块钱也许是他一个月的生活费。
“好钢花在刀刃上”,你不要把钱随便给别人,否则你虽然行善了,并不会得善报,或者说得到的善报更小一些。你好好存钱,然后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给急需要钱的人,那么你就是真正的善举。你还可以拿钱买东西,送给老弱妇孺,买东西的时候,尽量买必需品,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也是不错的善举。
4.多做公平正义的事情。
前天下午,在菜市场买菜,买了一把蒜苗,一***两斤半。付完了钱,我总是觉得不对劲,到家里,称了一下,发现只有一斤八两。我在心里骂道:“缺德的人,不得好报。”虽然我的骂声,卖菜的人没有听到,但是他一定也会心中有愧。如果很多的人,都骂他“缺德”,并且再也不去他的摊位买菜,估计他的生意也做不成了,真是得恶报,损阴德。
《文昌帝君阴骘文》里写道:“斗秤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一个人,买卖要公平,不要缺斤少两。做人要公平正义,不要贪小便宜,不要算计别人。这样的善举,也是积阴德。
5.多做为人引路的事情。
古时候,有一个“凿壁借光”的故事。借着别人家的烛光,可以读自己的书,这样的好事,虽然是微乎其微的,但对于好读书的穷苦人来说,就是帮了大忙。如果你是有心人,常常把自己的书,分享给需要的人,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写成文章,让需要的人来读一读。
遇到人生迷茫的人,你就给他一点建议,或者拉一把,别人肯定会感激不尽。有的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你给了他一碗饭,一瓶水,他以后成大器了,一定不会忘记这样的恩德,还会反过来帮助你。
6.多做拯救生命的事情。
生命是可贵的,即便是一只蝼蚁,也有存在的价值。如果你总是杀生,那么你就会损毁自己的福德。我们常常看到公园里有这样的温馨提示“小草也有生命,请别随意践踏”。也就是告诉你,要爱惜生命。
善良的人,懂得拯救生命。比方说,在树林里,给小鸟安一个窝,遇到了美丽的花,从来不去采摘,阻止别人随便攀爬小树,做文明出行的市民,不乱过马路。
7.多做以礼待人的事情。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与人礼尚往来,并不是要对等地交换礼物,而是要用心去对待别人,珍惜别人的礼物。比方说,有人送你一朵玫瑰,你顺手就丢弃在垃圾桶,那么你就是一个损阴德的人;你把玫瑰养在花瓶里,小心呵护,就是一种善举。
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对别人微笑,和别人真诚交往,不占别人的便宜,力所能及地送一些礼物给别人。学会感恩别人,不忘记别人的恩情,都是积阴德。
8.多做与人结缘的事情。
人生路上,遇见谁,都是缘分。珍惜缘分的人,才会得到真爱;随缘的人,才会与人和谐相处。你平时不注重与人结缘,那么你需要别人的时候,别人就不愿意帮助你。
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与人为善,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不是哪一天要做的事情。谁都不欠你的,谁都是看在感情好的份上,才对你善良。
古人云:“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创造荣誉和地位,不如积阴德。把积德积福当成一辈子的事情,你的人生、家庭、事业,一定越来越兴旺。
行善积德七字对联
1、人生在世,根本无法预测自己未来,一味的追求物质财富只会加重精神负担。在短暂的人生中,只有清心寡欲、积德行善、以苦为乐的态度才能活出生命的潇洒与豁达。
2、成功的人不一定快乐,快乐的人也不一定成功,但每一位快乐的人都能活的很幸福,修善心,传善言,修善行,结善缘,积德行善、快乐永远。
3、不是做每一件好事都是有回报的,但不做好事一定没有回报。所以,只要坚持做好事,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更何况做好事的动机原本就不应该是为了得到回报,而应该是积德行善!
4、今天又过了一关,以后要多做好事,积德行善,让运气更好一些。
5、今生作孽已太多,往世积福太深,改过自新,重新自律自省,每日反观至心安,积德行善。对的起良心,对的起那最美的风景和人!
6、积德行善,不管事态如何,自己内心的善良不要泯灭。
善心善行的对联
善心善行善行;
仁者仁爱仁爱。
请你参考。
心存善念
心存善念意思就是为人处世要心怀善念,一个人为人处世,在思想和行为里,他的内心要有仁爱、慈悲的心肠,事事要为他人着想。
原文: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
白话译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心存善念,常做善事的人,会得到龙天善神的保佑。
教导人们,心中时常保留着行善的念头,自然做出来的事情就是善事,经常做善事,就会得到上天的护佑,有一个善的结果。
此文出自明代·佚名《增广贤文》
写作背景:
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福虽未至
意思是:人如果乐于为善,福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祸的距离却已经很远了。
出处:曾子《春秋》
原文: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
译文:
人如果乐于为善,福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祸的距离却已经很远了;人如果不乐于为善,灾祸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福的距离却非常远了。
扩展资料:
此句的精髓在于倡导大行善事、不做恶事。一颗善心,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美德。一个人最有助于社会进步、最有助于他人幸福的,莫过于怀有一颗善心。
一个人只有怀着一颗善心,生命才有光彩、才能充实、才能自慰、才能快乐。一个人一生行善,一生平安,不求有福,却能避祸。相反,不行善却作恶的人,除了危害社会、危害他人之外,自己迟早也会招致祸事。
参考资料:
祸已远离
原文是: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意思是:为人善良,虽然没有福气降临,也将使自己远离祸事;为人凶恶,哪怕没有天降之灾,也会离好运越来越远。待人处事和善的人,就像春天公园里的小草,每天看着好像没有很高,其实每天都有生长。为非作歹的人,就像拿来磨刀的石头,看上去好像没有损伤,实际上每天都有消耗。
出自《春秋·曾子》。
扩展资料
学术界对于《春秋》的史学价值存在质疑。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
《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然而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对《春秋》的历史记载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