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吃的作文。 急。。。。。。。要快!!!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骚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死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见过羊肉串,但不仅外貌小里小气,味道也完全变了样,如果说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伪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发现了久违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样。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顾斯文地大嚼起来。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设法地溜到新街口去过过瘾。
但总是心有不甘,有事没事总鼓动头儿:“咱们也到乌鲁木齐去开个读者作者联谊会?”
小吃,其实是窥察一方水土风情的一个窗口。小吃,也是极具平民化的饮食方式之一,地域文化的林林总总和本土人的禀性都在小吃这个窗口里暴露无遗。
数千年来,在坦荡无碍的鲁西南平原上,农业社会的传统与儒家重道轻器的观念相结合,催生了众多风味各异的手工小吃。我打小就特别喜欢家乡小吃,从小吃到大。
前几天回济南,居然在人防那边的小吃摊上吃到了菏泽的李家吊炉烧饼!这吊炉烧饼,一般不是在炉里烤,而是在炉子上倒扣一口平锅,把拌好的发面贴在锅面用碳火烤透。烤熟的烧饼外皮酥脆、颜色乳黄;内瓤松软,味道咸香。年轻牙口好的还可将烧饼放在微火上烤,将内外水分全部蒸干,成为“干嘣儿”,用手一拍即碎,吃起来嘣焦酥脆,口齿生津,别有风味,而且烧饼又大又厚,一只烧饼下肚可达半饱,吃的时候还要双手抱着啃,一防芝麻掉在地下。大家也许不知道,几乎没有一个菏泽人没吃过烧饼,几乎没有一个菏泽人不具有烧饼情结。圆圆的烧饼,散发着芝麻的香气,影响了本土的一代又一代人。《水浒传》写沿街叫卖“炊饼”(类似今日之烧饼)的武大郎,一部《水浒传》其实也是一部鲁西南的小吃文化史。如果不登长城非好汉,那么牙齿撕不开冷冻的牛蹄筋、舌头搅不动风干的烧饼盖的菏泽人也非英雄的后人。
饼在古时,是谷物、粉面制成的食品的统称。饼在小吃行里,是个大家族,有蒸饼、白饼、汤饼、肉饼、油旋等等,其中以生面或发面团作饼烤之,曰烧饼。
大家也许不明就里,说烧饼和火烧一样,其实最大的区别就是,烧饼是在火下烤的,而火烧是在火上烤的,所以烧饼又叫吊炉烧饼,意谓烧饼倒贴于锅上烘烤。告诉大家我们菏泽人都知道的饼方吧:白面二斤,香油半斤,盐半两,好椒皮一两,茴香半两,三分为率,以一分纯用油椒盐、茴香和面为穰,更入芝麻粗屑尤好。每一饼夹穰一块,提薄入炉。可见吊炉烧饼由来以久。
不知道这是不是纯正的吊炉烧饼,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来到省俯的。但是不管怎样,愿李家烧饼一路走好!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喜欢吃济南的砂锅呢?!反正我是很喜欢,尤其喜欢一道砂锅豆腐!大家不知道吧,这道菜最早是出自菏泽的“老贾豆腐砂锅”!烹制此菜,别具匠心。先将豆腐经旺火沸气蒸出蜂窝状,然后凉透一点点滤出水分,再与粉丝、火腿、蘑菇、冬笋丁等放入砂锅鸡汤中,烧开罢改用文火慢炖,后用精盐、味精调口,待豆腐入味后,淋热油出勺,此菜汤鲜爽口,名虽“老贾”,实在“真嫩”。
小砂锅里存有大乾坤,在“砂锅”的店里,每次性急的食客拍桌子问,砂锅为什么还不端上来,师傅们总笑着说:“甭急,甭急,慢慢炖才有味吗。”砂锅如此,生活亦复如此。
国人历来喜欢用砂锅熬汤、炖肉,这是因为砂锅是陶制品,能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而砂锅又素以文火慢慢炖为好,所以手脚毛糙的厨师做不来上好的砂锅,猴急如猪八戒的食客也咂摸不出砂锅的真滋味。煮砂锅的师傅须具备熬中药的心情,吃砂锅也是食客仅次于品茶第二等大事。品茶须正襟危坐,安神抚气,但吃砂锅可以大呼小叫,可以用双手往烫着的舌头扇凉气;品茶是闲云野鹤的雅事,而砂锅却是大众化的抗饥之物,引车卖浆者可以吃,吃得腹涨肚鼓连放响屁,小资女郎也可以吃,吃得脸现桃花直打饱嗝。
在济南,更大超市里都能见到曹县烧牛肉吧!喜欢食荤不防买点尝尝看这从清朝传下来的手艺!自清起,曹县烧牛肉便是民间下酒名菜,取上好牛肉,洗净,放好大料,入锅炖,至烂为佳,是豪爽的山东人大块吃肉的绝好酒肴。
在曹县东关,打着“米家烧牛肉”招牌的小摊或作坊不下20家,与之区别的仅是,其中米金元的牛肉店铺有着“老牌”两字。“老牌米家烧牛肉”16元钱一斤,“一个子都不能少,但一个子也不会多收”。
前不久,济南的一家经营肉类产品的个体商户米广洲抢注了“米家烧牛肉”的商标,这就意味曹县米家军所经营的烧牛肉生意都属于“侵权行为”。此次失去“身份证”的曹县米家牛肉将面临着一场浩劫,在注重法律和规则的市场经济里,商家失去了商标就意味着夭折乃至破产。而米金元却对此很坦然,认为“商标与我何干?我把牛肉做好,别人自然来买。”既然当事人都这么说了, 我们的哀其不幸,恨其不争也是多余的了!那么就好好吃肉,咋都得对得起人家的手艺!
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幸好,菏泽小吃艺人不识大局、不赶潮流,不能简单地用机械化生产、流线式作业代替手工劳动,才使得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正是这些技艺纯熟精湛、恪守经营之道、深谙菏泽人口味的师傅们守护着地域饮食文化的最后一片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