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2021修改)
第一条 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第四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县级以上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本级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第五条 县级以上减灾委员会应当成立由水利、气象、地震、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本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制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评估、修订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制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和自然灾害信息***享平台,并结合当地自然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实际情况,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装备。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分别会同财政、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制定全省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和储备库规划,并组织实施。其中,由省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省救灾物资储备库规划,并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
自然灾害多发、易发且交通不便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点。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设施,设置明显标志牌、指示牌,并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单位。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应急避难点。第十三条 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组织对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进行风险排查,对风险排查情况应当记录并开展评估,逐步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对发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自然灾害信息员,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自然灾害信息的收集、传递和报告工作,参与自然灾害救助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利、气象、地震、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加强自然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及时将监测到的自然灾害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减灾委员会。
当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启动预警响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一)向社会发布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警告,宣传避险常识和技能,提示公众做好自救互救准备;
(二)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疏散、转移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人员和财产,情况紧急时,实行有组织的避险转移;
(三)加强对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乡村、社区以及公***场所的安全保障;
(四)责成应急管理等部门做好基本生活救助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