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本圆圈正义需要多久
那要看你细读还是略读,一般细读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略读大约需要两周左右。
读完了罗翔老师写的《圆圈正义》,代序为:法律人的热点写作。书中涉及了不少近几年发生的案例,罗翔老师或从案例本身,或从审判结果,或从案例所引发的人性(道德思考)完成了全书的写作。
如果熟悉他的视频内容,就会发现本书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他在视频或采访说过的,所以一开始我读得很快,甚至有些不以为意,直到有一个“抽楼梯案”,让我突然明白了罗翔写这本书的某种出发点。
“抽楼梯案”是为数不多的,罗翔进行专业法律逻辑分析的案例,那一段不太好读,因为充满了“法言法语”,一瞬间我就意识到了他写本书并不是为了普法,而是为了普价值(可能这么说也不太准确)。
《圆圈正义》中,罗翔引用大量中西方哲学家的名言或故事,引出自我感悟与想要宣扬的思想或者说价值,所以这本书读来会让人觉得很真诚,但“浓度”一旦过高,就会让人想弃书而逃。
老师好像总有一种“奇怪的”使命感,大概可概括为把自己认为更高尚的价值观介绍给别人,希望对方能受到或多或少的感动或感染。
这并不是在贬低老师,因为这种“奇怪的”使命感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情怀”,这种情怀我们可以在很多令人喜爱的、被人称为好老师的老师身上找到痕迹。正是这种“奇怪的”使命感驱使下所产生的一些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接触过的人,有些人会把它称之为明灯,进而走进一条道路,有些人则会不以为然,走上另一条道路。
看完书后的第二个感觉是,人的思想是有限的。其实这件事情我很早就意识到了,名家大师都几十年的“厚积”,到最后可能只会有那么一点点真正属于自己的“薄发”。越是走近一个老师的研究,就会越发现,很多老师的核心观点原来只有那么一个或两个,然后围着这一核心建造自己的知识园地,有时候会感叹这些园地像是围城,有时候又会觉得正是这些一个又一个园地才组成了知识这片土地上绝美的风景。
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提到卢梭,罗翔老师表示,我们要爱具体的人,爱是要付出的,没有什么付出的爱,其实都很虚伪,就像卢梭,一直以悲天悯人的态度爱着人类,但却将自己的孩子都送去了孤儿院,因为他忙着爱人类,而根本不爱具体的人。
是啊,有很多人都有着这种悲天悯人的思想,甚至被自己感动的潸然泪下,我自己当然也不能免俗。但实际上,本人其实很自私,从不曾爱过具体的人,因为爱一个人是麻烦的,需要付出的,讨厌这种麻烦,自然不会爱具体的人,所以他们也不会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在一句句的语言暴力攻击到他人身上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觉得这种杀伤力会有多么痛,可能只有有一天自己亲自感受一下,才能理解吧。
不过,就算理解了,我也并不相信他们能有多大的改变,毕竟书里还说,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