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老的城区在哪?
该是屯门,远在新石器时代,屯门一带已有少数人口聚居,且是一个重要部落。当时居民生活极为艰苦,每天忙於捕渔、捕猎及采集野果作食粮,并用石器制造了不少工具与武器。区内各处考古地点也可以找到他们活动留下来的各种遗物及遗迹。
汉代时,屯门贸易经济活动已颇具规模。制盐、采业均甚发达。南北朝时代公元四二八年(刘宋文帝元嘉五年),一位有神力的河北僧人南游,常常乘坐木杯渡海,人称「杯渡禅师」,后来他到屯门修道并在青山的一个大山岩中定居,在岩前兴建杯渡庵(后称青山古寺及青山禅院)。当时的古籍亦同时记载了山上美景及当年屯门的特产——吊钟花,亦已有前往广州的中外船只在屯门停泊补给。
唐代时(公元六一八至九零六年)设军事要塞屯门镇,设防置兵留守,兵力为划地设守之边防军,至公元七三六年(开元二十四年),屯门有驻军兵额二千人,属安南都护府。唐以后朝代兴替,屯门也逐渐成为中国南方对外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
五代南汉时(公元九一七至九七一年)设靖海都巡,并在山麓建军寨。山上杯渡岩内的杯渡禅师石像,亦为郊N时南汉时所雕刻,现仍获保存於原地。
宋代(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二七九年)置巡检司缉捕海盗。当时屯门渐渐成为广州的外港,由广州出海,来往各地的船只都停靠屯门湾等候风讯;而在陆上,居民多以农务为业,主要种植稻米,但仅供自给。
元代时,蒙古人入主中原,令北方中原的汉人大族纷纷南徒,而迁居於屯门境内的则有廖氏、陶氏。
明朝建筑墩台与泛房分别驻守,明正德九年(公元一五一四年),葡萄牙人曾抵屯门,占据通往珠江三角洲海道,对本地居民造成极大苦难。正德十六年(公元一五二一年),爆发了首次中葡战争,广东海道副使汪鈜指挥战事,击退葡人,夺回了屯门。在商业方面,屯门当时盛产著名茶叶及海盐。
清朝时,屯门是渔农之乡,清政府在此设屯门寨、墩台,并派有官兵防守,而自南头至屯门一带又常为倭寇及海盗等侵犯。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辅臣鳌拜连续颁布三道迁界令,迁界使屯门区居民辗转流离,土地荒芜,人命经济损失惨重,也令海盗更猖獗,广东官员均痛陈迁界弊病,纷纷要求复界,至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才准许复界。
一八九九年屯门移交英国时,屯门只有新墟这个人口二百五十人的小镇,由於交通不便,居民要往区内返各乡村只可靠水路交通。当时青山湾还是荒凉一片,人烟不多,食水也仅靠山泉供应。
公元一九零零年,革命党人在远离港九市区的「青山农场」一带建立了一个反清秘密活动站,开展革命活动。
古籍记载
历史上的屯门是华南名城,大量古籍都有记载屯门的故事,以下选出其中一小部份:
《唐书》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岭南道
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山在环王国东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门毒国。又一日行,至古笪国。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又两日行,到军突弄山。又五日行至海硖,藩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则罗越国,南岸则佛逝国。
《航海外夷》 岭外代答
三佛齐者诸国海道往来之要冲也三佛齐之来也正北行舟历上下竺与交洋乃至中国之境其欲至广者入自屯门欲至泉者入自甲子门
《新安县志》艺文志之十二
明郑文炳:杯渡山
闻说禅宗此旧游,一杯飞渡渺沧洲。
山前卓锡泉犹在,岩上悬枝钟尚留。
石柱杞橿个古胜,蕙兰莎草四时幽。
唐《韩昌黎集》卷六
《赠别元十八协律》 韩愈
寄书龙城守,君骥何时秣?
峡山逢飓风,雷电助撞捽。
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发。
两岩虽云牢,木石互发发。
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
余罪不足惜,子生未宜忽。
胡为不忍别?感谢情至骨。
《新安县志》卷之十二 下卷
防海形势
南头一寨原辖泛地六处曰佛堂门曰龙船湾曰洛格曰大澳浪淘湾曰浪白明万历十四年总督吴御史汪会题南头为全广门户控制蛮倭请以总兵移镇盖番船固可直达澳门而由澳门至省则水浅不能行必须由大屿山经南头直入虎头门以抵於珠江此南头所以为全广门户也正德年间番彝佛朗机入寇占据屯门海道江镇平之厥后隆庆三年海贼曾一本八寇四年倭寇流[去||]乡村万历年间老万山贼肆[去||]崇正年间艚贼字魁奇刘香等相继入寇虽屡经剿灭而南头之守御尤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