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文言文
1. 格在文言文中翻译什么意思
1. 格 [gé]2. 格 [gē]格 [gé]〈名〉(形声。
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同本义 [long branch]格,木长貌。
——《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夭娇枝格,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
——《史记·律书》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 庾信《小园赋》引申为格子 [shelf]格,椸架也。
——《一切经音义》引苍颉***其牛牲之互。——《周礼·地官·牛人》。
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窗格上有火燃处。
——《梦溪笔谈·活板》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又如:五格的书架;格眼(格子和窟窿);格子眼(窗孔);格目(项目);格的(箭靶)栅栏 [railings;bars;boom]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又如:战格(作战时防御的栅栏)法式;标准;规格 [law;standard;specifications]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礼记·缁衣》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武德二年,颁新格(特指法律条文)五十三条。
——《旧唐书·刑法志》又如:格范(典范;标准);格尺(标准);格令(法令);格法(成法,法度);格条(法令条文);格样(标准式样;模样)条例;制度 [regulations;systems]。如:格目(表册);格制(格局体制);格例(规则条例)品格;格调 [character;style]。
如:人格(人的道德品质);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格量(品格气量);格韵(格调气韵);格业(品格功业)箭靶子 [target]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淮南子·兵略》又如:格的(箭靶中心)博戏名 [a kind of game]。
如: 格五(古代博戏名。棋类)表明某词在一定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屈折变化形式(如主格、宾格、所有格) [case]通“茖”。
茖葱。山葱 [scallion;onion]桂荏、凫葵,格韮菹于。
——《后汉书·马融传》通“落”( luò)。村落 [village]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
——《史记·酷吏王温舒传》〈动〉阻止;搁置 [hinder;shelve]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又如:格沮(阻止,阻挡);格格不入(相互抵触);格阂(阻隔,隔阂);格塞(阻塞,不通顺);格碍(阻碍,障碍);格笔(笔架;搁笔,停止写作)纠正,匡正 [correct]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孟子·离娄上》又如:格非(匡正邪辟谬误的心);格心(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匡正时弊;纠正)推究 [examine]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又如:格术(格物之术);格量(推度;衡量);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候(谓推算季候节气)量度;衡量 [measure;weigh]。
如:格知(度知,量度);格量(衡量;推究);格评(测量评定)击打;格斗 [grapple]格者不舍。——《荀子·议兵》穷寇不格。
——《周书·武称》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乃解衣就(接受)格。
——《后汉书·钟离意传》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又如:格击(格斗);格拒(抵抗;格斗);格战(格斗,搏斗)击杀;搏杀 [kill]郢人等告 定国, 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 郢人以灭口。
——《史记·荆燕世家》又如:格化(斩杀);格敌(杀敌);格斩(击杀)抗拒;抗御 [resist]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又如:格拒(抗拒格斗);格迕(抵触,不合)古书借“格”为“佫”。
来到,到达 [arrive]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书·汤誓》天迪格保。——《书·召诰》惟先格王。
——《书·高宗肜日》祖考来格。——《书·益稷》格于皇天。
——《书·君诰》又如:格思(来,到。思,语助词)〈形〉拘执 [stubborn]。
如:格虏(傲慢的奴仆);格孽(方言。意谓争吵、吵闹);格仆(强悍的奴仆)被限制,受局限 [limited]。
如:格限(指规定的资格);格于成例(被条例所限制,不能通融办理)圣的 [sacred]。如:格人(至道之人;有识之人);格王(至道之王;圣王)吉祥 [lucky]。
如:格命(犹大命,福命);格保(降临保佑)正确 [correct]。如: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格训(正确而至当的训示);格尚(方正高尚)通“嘏”( gǔ)。
大 [big]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以格于主人。
——《仪礼·少牢馈食礼》又如:格命(皇命)〈代〉〈方〉∶这;那 [this; that]。如:格个(这个);格号(这种);格注(这笔;这注);格格(这个)语助词。
的 [of]。如:格来(方言。
着哩);格呢(方言。的呢);格落(方言。
的了)另见 gē格 [gē]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如:格登(走路时脚踏地的声音);格剌子(角落;偏僻的地方);格支支(物体断裂、撞击、摩擦的声音);格喳(木棍断裂声)。
2. "格"字的文言文意思1. 引申为格子
格,椸架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
***其牛牲之互。——《周礼·地官·牛人》。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
2.栅栏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3.法式;标准;规格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武德二年,颁新格(特指法律条文)五十三条。——《旧唐书·刑法志》
4. 箭靶子
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淮南子·兵略》
5.
通“落”( luò)。村落
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史记·酷吏王温舒传》
6.
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7.
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8.
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9.
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10.
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汝禹——《书·大禹谟》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11.
通“嘏”( gǔ)。大 。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希望能帮到你~
3. 古文中格有什么意思,有法律的意思吗有法律的意思。请看下面解释第二条:
gé
①树木的长枝条。庚信《小园赋》:“枝格相交。”
引栅栏。杜甫《潼关吏》诗:“连云列战格。”
引格子。沈括《梦溪笔谈》卷一:“窗格上有火燃处。”
②格式;标准。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又特指法律条文。
又风格。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成语有“别具一格”
③阻止;阻碍。《史记·孙宾传》:“形格势禁”(被形势所阻止。)成语有“格格不入”。
引抵挡,抵御。晁错《言兵事疏》:“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④击;打击。《后汉书·钟离意传》:“乃解衣就格哗敞糕缎蕹等革劝宫滑。”今有双音词“格杀”、“格斗”
⑤推究;研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⑥正;纠正。《孟子·离娄上》:“叭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⑦到。《尚书·君奭》:“格于皇天。”
又来。《尚书·汤誓》:“格尔众庶。”
4. 古代文言文中格,夺,比都是什么意思格 动词义:1、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2、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4、量度;衡量。
5、击打;格斗。格者不舍。
——《荀子·议兵》穷寇不格。——《周书·武称》皆可格杀。
——《后汉书·刘盆子传》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6、击杀;搏杀。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
——《史记·荆燕世家》7、抗拒;抗御。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史记·李将军列传》8、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书·汤誓》天迪格保。——《书·召诰》惟先格王。
——《书·高宗肜日》祖考来格。——《书·益稷》格于皇天。
——《书·君诰》形容词义:1、拘执。2、被限制;受局限。
3、圣的。4、吉祥。
5、正确。6、通“嘏”(gǔ)。
大。孝友时格,永乃保之。
——《仪礼·士冠礼》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夺 动词义:1、会意字。
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给夺慈仁。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勿夺农时。——《荀子·富国》2、强取。
夺,取也。——《玉篇》人夺女妻而不怒。
——《左传·文公十八年》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夺攘矫虔。
——《书·吕刑》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3、用力冲开;冲出。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4、竞先取得。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
——高启《谢赐衣》5、剥夺;削除。胁服夺(罢免)其官。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比 动词义:1、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
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
《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尔雅·释鸟》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比其具。
——《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孟子·滕文公上》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纳比笼中。
——《聊斋志异·促织》2、连接;接近。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史记·汲黯列传》3、比较;考校;核对。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涉江》4、及;等到。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
——《史记·项羽本纪》5、勾结;偏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6、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7、通“庀”。
具备。比乐官,展乐器。
——《周礼·大胥》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以敦比其事业。
——《荀子·荣辱》8、官府限期办好公事。宰严限追比。
(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
——《聊斋志异·促织》形容词义:1、接近;亲近。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周礼·夏官》2、密(与“稀”、“疏”相对)。比,密也。
——《说文》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是与比周。
——《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
周密也。”3、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名词义:1、比喻;比方。
副词义:1、皆;都;同等地。再战比胜。
——《战国策·齐策》2、连续;频频。比投不释。
——《礼记·投壶》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比年日蚀。
——《汉书·张延寿传》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地比震动。
——《汉书·翼奉传》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始至之时,岁比不登。
(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3、近来。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
——《吕氏春秋·先织》介词义:1、比起。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曹操比于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2、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资治通鉴》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简短文言文《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很喜欢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