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灯为什么没有大范围推广使用?

原因在于:目前LED产业项目(不仅仅照明领域)的国家主导的,本意是实现产业升级,但是实现产业升级并不容易。另外一个问题是宽松货币政策及国外热钱的涌入,我国国内存在大量资金过剩,需要寻找投资突破口,于是出现2、3年内在没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实力的情况下,突然一哄而上的局面,但是,在热闹的表象下却是惨淡的现实,未来很可能会死掉一大批无竞争力的LED照明企业。除了以上内部原因之外,国外LED巨头的产业公关也起到了隐蔽地推动作用。相对的,无极灯先前主要是由国内几家无极灯研发制造企业推动,属于企业市场行为,由几家无极灯照明企业市场行为来推动和国家主导行政行为来推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另外,无极灯应用领域与LED相比要狭窄的多,参与并有专利技术的有实力的厂家和做LED的上下游企业相比也要少的多得多,所以相应的推广力度也要小得多。LED在中小功率的背光景观装饰性照明方面具备优势,但在大功率功能性照明来看,无极灯无疑更胜一筹。就目前来看,随着无极灯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在未来几年,不论是从技术、质量、价格,在LED目前无法胜任的大功率照明方面还是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一种新光源的未来还是要靠市场、靠用户口碑来决定。无极灯领域,特别是低频领域,如起步较早福建源光、上海宏源、上海源明等,都具备自主专利技术,拥有核心竞争力。无极灯是在成熟的照明荧光灯基础上利用电磁感应研发的一种新光源(与原先的LED特种应用转变不同),其主要特点是无灯丝和电极实际寿命为目前光源之最(LED在大功率方面只是理论寿命),具备低光衰、高光效、节能、色温好、光线柔和不刺眼等优点,缺点是面光源体积较大(需要专用灯具,局限了应用场所),尚未大面积推广应用所以价格相对还偏高,但比同功率LED要便宜很多且质量稳定。同时,在技术难度和生产投入方面比国外跨国公司所主导的LED要小得多,但却更符合中国国情。

目前,大功率LED最大的问题是国外其实并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推广,因为原本作为背光显示的LED,应用于大中功率照明上技术上并不成熟,特别是大中功率的LED发热所导致的光衰大大降低了LED的理论寿命。同时,LED照明系统牵涉光源、封装、灯具、电源、控制等一系列环节,系统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某一环节的问题将影响最终的使用效能。比如,L E D路灯理论寿命在5年以上,但以目前的技术,不到两年就肯定要换。

在LED产业链中,外延片和芯片占70%的利润,而LED封装和应用则只占30%左右的利润。目前,外延片生产基本控制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MOCVD需要高价进口);芯片方面,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小功率中低端领域,在大功率(应用于照明)高端领域还存在技术、量产、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精明的国外照明巨头考虑到以上因素后联手进行了专利封锁,已经垄断了LED产业上游高端市场,中国再次受制于人,处于产业链底端。LED巨头如晶元光电(Epistar Corporation)、丰田合成(Toyoda Gosei)、科瑞Cree 、欧司朗Osram、奥地利Zumtobel集团(Zumtobel Group)、飞利浦(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首尔半导体、欧洲TOE、日本日亚、日本丰田合成株式会社(Toyoda Gosei Co., Ltd.)、日本LED制造商昭和电工(Showa Denko K.K.)等采取“合纵连横”的扩展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布置了严密的专利网。

中国公司想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照明LED光源研发成本和技术困难极大,专利使用转让又必须支付巨额专利费用,仿制出口面临巨大法律风险(类似汽车产业或DVD)。这也是为什么质量相对好的大瓦数LED产品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且将长期存在。中小功率的LED我国具备自主能力,而大功率高瓦数领域则在国外巨头专利壁垒下,现阶段盲目推广不成熟的大功率LED照明就是变相给跨国巨头进行LED产品实验,并为其培育市场做先锋!倒下的,是中国的一大批LED中下游企业,上游巨头们毫发无损并且盆满钵满。所以,目前跨国巨头只卖利润最高的大功率LED光源!如果哪天大功率LED应用和市场成熟,又将以系统性的产品应用大举杀入,巨头们可以更自在的攻城略地,并为其提供巨大市场利润,当然。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我们的LED照明企业呢? 没有自我核心竞争力的、受制于人的产业升级,到底是在升级自家的产业还是为别家的产业升级提供市场和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