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想的人物评价

求学:发奋图强勤读书

周振想77年考入北大时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由于文革时期“砸烂公、检、法”,中国法学界花果凋零,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周老师七四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大队党支部委员。那时只有20多岁,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然而图书馆只有50年代翻译的原苏联的法学书籍,上课没有教科书,只能靠抄笔记。就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可以说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大学本科时代打下的功底,搭起的知识框架,成为他法学研究的第一级台阶。现在回想起来他还说:“那段时光人很单纯,是我生命的黄金时代。”凭着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周振想1988年获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90年9月赴美加利福尼亚大学作了一年访问学者。1993年12月担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主任,走出一了条坚实而闪光的求学之路。

治学:兢兢业业结硕果

“学问是‘坐’出来的。”短短几字道出治学的不易。“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周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迄今他已发表了学术论文80余篇,有的被译成多国文字。周老师的治学之路与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步。1988年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自首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高铭暄教授为该书作序,指出该书“填补了刑法学专著上的一项空白”。1990年出版了30余万言的第二本个人专著《刑罚适用论》,刑法学界权威人士评价其为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和论述刑罚适用问题的专著,是一部颇多新颖见解,具有丰富内容和较高学术价值的力作。此外。他还主编学术著作和工具书14部,与人合写著作27部。其科研成果及学术观点被收录于《中国百所高校中青年社科教授概览》,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中心编纂的《名人佳绩》等书刊中。作为中青年学术骨干,他积极参与了刑法的修订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谁能说的清,累累硕果背后凝聚了周老师多少心血!

做人:踏实真诚常自励

周教授信奉的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为学”。“这个世界老实人可能暂时吃亏,但因为老实,就会有朋友,世界不会亏待他。凡事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有真本事才行。”正是以踏实肯干的作风,周老师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时他还兼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干事等职。

育人:任劳任怨塑通才

周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不倦的求学过程,使他深深懂得一个优秀的法律人才必须有厚实的知识底蕴和理论水平,因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的应用型法学通才。周教授给每届新生上的第一课就是要求他们用空口袋尽可能地装知识。“教科书固然要读好,但只读教科书绝不是好学生。大学四年不一定要有多深,但一定要广要博。”周教授认为学习法律的关键是懂得法的精神,培养法的意识。“厚积而薄发实在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周教授在行政工作中提出“一切按规则办事”,要把中青院法律系建成一个团结、务实、高效、人人心情舒畅的集体。他和全系教授***同努力,使法律系成为一个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都初具规模并在国内法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大系。同时,他还兼任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团校客座教授,在讲坛上辛勤耕耘着。

结语:志在高峰永攀登

正当盛年的周振想教授已是一位成功的学者。他勇于探索,不畏攀登,目光投向的不是眼前已得的成果,而是更高的学术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