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调查阶段能不能辩论

 辩论原则在法庭审理中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我们知道,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法庭审理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法庭调查,然后是法庭辩论。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法庭调查阶段能不能辩论,欢迎借鉴参考。

一、法庭调查阶段,当事人开始辩论了,能不能允许?

 有关这个问题,我曾经听到截然不同的观点,有说可以,有说不行。否定论者的理由是:因为法庭审理中有专门的法庭辩论环节,所以法庭调查不应该包含辩论。

 假设在一个民间借贷案的法庭调查中,原告拿出一张收条,上面写着?今收到某某某(原告)现金10万元?。原告说:?这个就是被告问我借钱那天写的,证明我借钱给他了。?被告说:?这个跟本案无关。?这个时候,原告请求发问,法官是否应该准许?前面说了,按照目前的司法实践,发问是在证据调查之后进行的,现在还在证据调查,所以可能有的法官不允许发问。那么用辩论原则的思维来考虑,不允许是否合适呢?

 法庭调查的第一个环节是诉答环节,双方在这个阶段要提出自己的主张,包括权利主张和事实主张,权利主张讲的是请求权基础,事实主张讲的是要件事实。双方当事人都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给法官来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事件回放。双方陈述对立的观点,这就好比辩论赛中一辩的作用,负责为本方立论,在这个时候,辩论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接下来,双方举证和质证,根据《民诉法解释》第104条规定,质证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双方应针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说明和辩论。在这里,司法解释已经明确提出?辩论?字眼了。

 如果他的发问一次次被我们打断,他的辩论思路还会流畅吗?我审理过的最复杂的案件,原告的证据装满了八个纸板箱,再加上被告的证据,整个举证质证过程进行了整整三天。如果双方对某一份证据发生争议时,不允许当即发问,那么等到第三天把这些证据全都讲完之后,他是否还能想得起来自己本来想问哪些问题?这热菜都已经凉了,你不得放微波炉里加热了才能吃吗?这不耽误时间吗?

 好,我们假设允许当事人当场发问。原告问:?你说无关,那你为什么从我这里拿了10万块钱被告说:?我们有生意往来,这10万块钱是你付给我的货款,又不代表是你借钱给我。?原告这火腾一下就上来了:?你这不是瞎扯吗?我跟你之间的货款早就已经结清了,我什么时候还欠你钱了经过发问,双方的证据争议是不是越来越清晰了?辩论赛里,二辩、三辩是不是也经常请问对方辩友某个问题?它是不是辩论的一部分?如果是,那么双方当事人刚才的那番问答是不是已经在辩论了?

 所以我们要用系统的眼光看问题。《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的辩论原则是一项基本原则,它可以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不要说贯穿一个庭审了。《民诉法解释》第228条规定:法庭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争议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等焦点问题进行。没有辩论哪来争点?《民诉法解释》第230条规定:经当事人同意,法庭可以将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合并进行。法庭审理的诉答阶段、证据调查阶段、辩论阶段虽各有侧重,但本质都有辩论。如果我们只着相而不传神,那就容易机械理解法律。

  二、当事人庭上说的话对法官判案有什么作用?

 有人可能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维护当事人说话的权利,创造这么充分的辩论环境?因为程序就是这么设计的。

 我之前说过:?庭审直接决定了判决书要怎么写。判决书中所有的信息都来自庭审,没有完美的庭审,就没有完美的判决。?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在处理一个民间借贷的纠纷,原告拿着说被告欠了10万块钱借款不还,被告说那是你还我的货款。我们审下来一看,说借款好像证据不足,说还货款那更是无稽之谈。心证告诉我们,原告说的可能是真话,但他证据不足,于是我们动了恻隐之心,不管怎样,被告拿了人家原告10万块钱,我们判被告返还不当得利。这个判决一出来,你猜猜双方是什么意见?原告没拿回利息,他不服,他心里清楚,那是一笔借款。被告呢,他更是跳脚。原告讲的故事是借款,被告讲的故事是货款,你现在给判个不当得利,这算什么事儿?你又不是当事人,你怎么能自己编故事呢,这不是自说自话吗?

 我们写的判决,无论是事实还是法律都要有出处,出处在哪里,在当事人那里。当事人说的事实、证据、请求权基础,这些都是当事人的攻击防御方法。相当于双方合力给你画了一个圈,你的判决不能超出这个圈。辩论原则就是要杜绝?你说你的,我判我的?这种现象。当然,这个不是说,你完全受制于当事人说的话。因为当事人说的话不一定真、不一定对,所以你有可能会否定当事人的主张,但是你的论证不能超出当事人主张所及的范围。

 另一方面,有时候当事人在法庭上说了一些话,他们觉得非常重要。他们感觉法官可能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他们的发言被法官打断后,仍不惜冒着触怒法官的风险反复陈述,最终他们拿到判决的时候发现,判决对这个重要问题竟然只字未提,这会直接导致当事人提起上诉。当事人在法庭中反复陈述的意见应当体现在判决书中,并且给出论述的理由,否则?审归审,判归判?终究还是违背了程序法上要求一以贯之的辩论原则。

  三、是不是一说到辩论原则就意味着法官只是消极的看官?

 既然我们最后的判决受制于当事人在法庭上所使用的攻击防御手段,那么当事人没有主张的资料,我们就不能用。可是,我们在审理中发现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就只能干着急,然后眼看着有理的一方败诉吗?如果是这样,公力救济和自力救济还有什么区别?对抗制的程序设计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前提上,理论上称为武器平等,换句大白话说,那就是双方势均力敌。你让阿凡提和阿凡达打拳击比赛合适吗?总得两个人块头差不多,比起来才比较公平吧。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保证诉讼双方都处于一个重量级吗?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原告年近古稀,身形瘦小。被告是两家公司,聘请了豪华律师团,西装革履,风衣飘摆,气宇轩昂。开庭的时候,老人难免说一些外行话,对方马上反驳,几位律师轮番上场,舌灿莲花,老人开始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我们知道被告律师在履行自己对委托人的职责,但我们隐隐感觉到老人可能是正义的一方,而他却不能为正义辩护。他已经受到了一次伤害,我们能不能让他通过诉讼再受第二次伤害?能不能让这一次诉讼断送了他对法律的信仰?这个时候,《民事诉讼法》说,我给你松绑,你不再受制于辩论原则,你要马上介入,还原一个武器平等的环境。在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诉讼指挥。诉讼指挥可以分为实质性的诉讼指挥和程序性诉讼指挥,实质性的诉讼指挥主要指释明。所谓释明就是在当事人说得不清楚、不完整、不具体、不恰当的时候,法官通过告知或发问,使得当事人说得清楚、完整、具体、恰当。前面所说的?介入?翻译成法律术语就叫做?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