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梁园是谁修建的?

1769年,梁蔼如出生于广东顺德杏坛麦村。其父梁国雄生有三子,梁蔼如排行老二,家中还有哥哥梁玉成和弟弟梁可成。

少时的梁蔼如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先生对他常常赞誉有加。他的哥哥梁玉成则很早就弃文从商了,而且生意日益兴隆。此后,梁玉成从精神上和经济上对梁蔼如完成学业给予了很大支持。

课余时间,梁蔼如喜爱练书法、画国画。他觉得字写好了人家不会小看,自己脸上也有几分光彩。经过前辈指点,他开始系统的认真临摹古帖,其楷书学颜鲁公、行书学苏东坡、草书学王右军、篆书学《峄山碑》、隶书学《夏承碑》。

清乾隆年间,广东佛山的手工业、铸造业、陶瓷业、中成药和纺织业等都很发达,是岭南的商业中心。许多商人纷纷涌向岭南。

梁国雄也不例外,他觉得当时的佛山特别有益于梁家发展。于是,梁国雄带着全家从顺德杏坛麦村迁居到了佛山松桂里。

当时,佛山百姓为了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合家平安,拜神上香的习俗非常普遍。梁国雄寻到商机,马上与家人开始制作香、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后在佛山汾宁路开设“兰宝”店铺,专营香烛、金粉,此后,家族逐渐兴旺,发展成为闻名佛山的梁氏大家族。

梁蔼如生性淡泊好施,对生活困难的族人、乡亲,常常送粮、送钱,使他们度过生活难关。1796年,梁蔼如购得沙洛铺陈大塘的陈氏地产200余亩,在此修建了一座大宅,偕同父母、兄弟居住,以娱晚年。

与此同时,梁蔼如还在宅内始创了梁氏首家私家花园“无怠懈斋”,供聚友娱乐之用,以诗书画为乐,著有《无怠懈斋诗集》。这就是梁蔼如创建的早期佛山梁园。

梁园的正门并不大,门前水磨青砖皆以手工磨制,做得细的即使刀片也难插入,足见工艺精湛。门檐下砖雕,一为“花开富贵”,一为“四季平安”,是佛山富家门前常用的豪华饰品。

进正门转左有两条小巷,沿巷有三排三进大屋,均为三间二廊带朝厅布局,是佛山富裕人家民居常见的建筑风格。坐北朝南,有客厅、卧室、书斋、朝厅、客房和佛堂等。

梁园宅第为三路四进式平面布局,占地1500余平方米。整体建筑纵横排列整齐、格式统一。各进单体建筑室内布局基本一致,入门处是典型的岭南特色建筑趟栊门,内设有正厅和朝厅各三间,以天井相隔,左右为两廊,形成“回字形”的小院落,故称“三间两廊”。

据说,梁蔼如特别熟通地理风水,因此他在建筑的构造设置上特别考究。朝厅是读书写字的地方,他采用了玻璃屏风门和花架的装置,显得既有外观的装饰又起到通风采光作用。

另外,朝厅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相熟的客人来了也会被请入朝厅与主人畅谈。房子冬暖夏凉,用花岗岩做墙角,既能防虫又能起到防盗的作用。同时,厅堂居室的内外空间和门窗的设置上也非常合理,使整个住宅区起到了冬暖夏凉的作用。

客堂是梁氏家族会客的地方。梁氏为佛山望族,与南海、顺德等地的文人墨客来往密切,故设客堂以招待客人。里面陈设的八仙台、搭几、官座椅等皆为清代广式家具,以酸枝精制。

佛堂是以前达官贵人家族礼佛的地方,一般有钱人家都会设私家佛堂拜佛。梁园佛堂的坐姿观音,为楠木雕刻,座下为莲花须弥座,两边各有形态相异的观音化身9座。

梁蔼如工作勤奋,办事能力强,待人宽容大度。本来,他可例行获得一次朝廷晋级机会,然而当他听说一位姓梁的同僚家庭困难后,便主动把升级的机会让给了这位家庭困难同僚后,他立志返回佛山归隐园林。

此后,梁蔼如的归隐生活丰富多彩,他练书法、画国画,十分勤奋,尤其喜爱画山水,灵感来了再配上一首诗,一幅优美的作品便告完成。一些亲朋好友“得其书画者,寸缣尺素皆珍之。”

经过艰苦磨砺,梁蔼如后来成为楷、行、草、隶、篆皆精的行家,名扬后世,其精湛的书画艺术,深为行家、后辈推崇。梁蔼如不仅善画,也爱作诗和吟咏,其出色的才华享誉岭南地区。

梁蔼如的作品流传广泛,成为当时享誉岭南地区的书画名家。后来,他有近40幅山水轴及行草轴珍藏于广州、佛山和顺德等博物馆,其中他创作的《溪水深秀图》,线条明朗,笔墨厚重、雄健,上有陈澧等19位名家题跋,是他的传世佳作。

1816年,梁蔼如的侄子梁九章参加乡试被选入国史馆,踏上从文生涯,参与了《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工作。他写作勤奋、不耻下问,编写能力提高很快,上司交给他的任务,他均能很好地完成,因而深受上司的器重。

修志工作结束后,梁九章被调往四川布政司任职。在任期间,他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待人友善、真诚,因此与上司及同僚相处十分融洽,不久就被提升为知州。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仕途一片光明。

正当梁九章事业发展顺利之时,年迈的双亲日日思念家乡广东,逢年过节,更是向他叨念家乡风土人情、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物产。梁九章明白父母的意图,决定不让父母失望,于是向上司提出辞呈,带领年迈的双亲回到了老家广东佛山。

梁九章回到佛山后,读书、画画,以文会友,成为他消磨时光的好方法。时日渐久,梁九章就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花痴”,他爱梅花,种花、赏花和画花成为他归隐后的一大生活乐趣,以至于有朋友称他为“花神”。

梁九章平时辛勤创作不仅提高了书画技法,而且还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他用这些钱救济生活困难的族人达几十家。梁九章练技与助贫双管齐下,可谓妙哉他晚年精修医术,著有《医法精蕴》4卷。

在梁九章留传下来的数幅作品中,有一幅梅花轴附吕隐岚题诗一首:

与君同往梅花园,日写梅花数百枝。

不及会稽童二树,三千三百十三诗。

可见梁九章喜爱梅花、寄情于梅花,非同一般。梁九章回顾朝廷任职岁月,他觉得有幸学会很多东西,也结交了许多朋友。然而,他不留恋官场。梁九章熟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相信做好事会得到善报。

梁九章特别喜欢收藏。据说他在京城和四川做官时,曾收集了大量的碑帖,每天勤于练习。1836年,眼看珍藏多年的书帖受虫害,唯恐古人的遗迹湮没,于是梁九章选择珍藏的碑帖中尤为欣赏的唐至清代22家摹刻在端州石砚上,取名《寒香馆法贴》,以求垂久永固和方便族人子弟学习。

最值得一提的是法帖汇集了当时许多名士如王尔扬、翁又龙、程可则、刘墉、翁方纲、吴荣光、成亲王等人的题跋。该法帖拓本六卷与南海的《叶氏风满楼帖》和《吴氏筠清馆帖》并称清代岭南三大名帖。

就在当年,梁九章为了珍藏《寒香馆法帖》摹刻和更多的名家书帖,他在佛山观音堂铺西贤里修筑园林,取名“寒香馆”。

在寒香馆中,除《寒香馆法帖》6卷外,梁九章还珍藏有汉、晋、唐、宋、明历代名书法家王羲之等人法帖真迹百余件。寒香馆“树石幽雅,遍植梅花。”

其弟梁九图为此写下了雪夜寒香馆观梅一诗:

冷逼梅魂夜气严,万花门雪出重檐。

高枝时兴月窥阁,落瓣偶随风入帘。

寒香馆的高雅气派和主人浪漫的生活情趣一一跃然纸上。此后,梁九章通过佛山汾江与省城水道与许多朋友频繁往来,寒香馆便成为他接待文友墨客的理想场所。

在这期间里,梁九章创作了不少诗词文章和字画,他画的梅花清秀飘逸,技法娴熟,不少作品朴实、清丽,佳句连篇,意境深邃,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市民也争相购买,遗憾的是这些诗文多已流失。

1840年,梁蔼如去世后,被清廷祀赠“奉政大夫”,作为侄子,梁九章与兄弟们一起在佛山沙洛铺陈大塘修建了一座“梁青崖先生祠”,以拜祭这位心地善良、多才多艺的长辈。

后来,梁九章在部曹地大宅大屋的二道门内,为他的父亲梁玉成创建的宗祠,俗称“梁家祠堂”。

据说,那时候只有有功名的达官贵人才能有祠堂。而梁玉成是梁九章的父亲,当时九章任四川的知州而他父亲去世以后,皇帝为了表彰九章做官有功,于是赐了梁玉成谥号“刺史”,所以又称“刺史家庙”。

刺史家庙是梁氏家族用来供奉祖宗的地方,又是家族聚会议事的场所。在我国的私宅庭园中,将祠堂、住宅和园林三者融为一体的非常少见。

刺史家庙建筑分为前后两进,正厅的设置较为高大,为九架前后廊梁架,步架以“瓜形”柱饰抬梁,也称“四柱大厅”。正厅以两廊与门厅相连,形成四合院式的平面布局。

门厅前廊是建筑装饰的主要部分,其上下抬梁,斗拱,雀替,驼墩等均遍饰着精巧细腻的花卉及人物故事雕刻或高浮雕。它与前后檐板图饰相互协调,衬托着正大门的庄严美观。

祠堂的屋面脊饰等构件更反映出当地的传统工艺三雕两塑,就是指木雕、石雕和砖雕以及陶塑与灰塑,建筑为硬山顶山墙,也称为“封火山墙”,它主要是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

佛山梁园小桥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