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哪位皇帝最好?请讲出此皇帝身平!

我认为是康熙大帝 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满族人,是清王朝第一代皇帝清世祖顺治的第三个儿子.他以仅仅八岁的年纪登上龙座,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为满清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年幼即位,顺治皇帝驾崩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鳌拜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严重地影响著康熙的统治地位.而辅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声望浅,都不能抗拒鳌拜.正因为如此,当十四岁的康熙已有能力接手朝政,便以清除鳌拜为第一要务.康熙八年(西元1669年 ),擒拿鳌拜,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九族.康熙帝念在他屡立战功,免死而终生拘禁.此时,满清帝国的掌控权,正式由康熙皇帝主导. 清军能顺利的入关,除了自身的武力外,也获得了部分汉人的帮忙方可成功.在这些明朝的降将中,以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势力最为强大,史称「三藩」.三藩在地方坐大,割据一方,拥兵自重,且中央每年需拨多达两千余万两的军饷,造成财政上严重的负担.其强大的军队更如同是国家内的不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发动内乱.於是,在鳌拜之后,三藩是康熙皇为巩固政权所必须铲除的对象. 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向朝廷告老,欲归还辽东,而其爵位由其子尚之信继承.康熙不答允,令其撤藩还驻辽东.不久,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为了试探朝廷,佯装请求撤藩.康熙认为此为削弱三藩势力的最佳时机,因此不理会朝中的反对声浪,毅然决然削藩.十一月,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耿精忠,尚可喜相继响应.与此同时,广西孙延龄,陕西王辅臣等也都乘机叛清.各地叛乱不断,国内处於一片混乱的情况.朝中大臣建议处死建议撤藩者以安抚吴三桂,亦有「画长江而国」的计策提出.这些消极的作法,康熙一律不予以采用,坚持要以武力解决.如此坚强的意志,终於在八年后,也就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了三藩之乱. 另一个康熙的心腹大患是明朝的余党-占据台湾的郑氏.早在康熙刚即位时,便实行「海禁政策」,令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以断绝其和海上的郑氏的贸易,军火往来.到了三藩之乱时,台湾的主人已由郑成功交接到其子郑经身上.郑经曾在三藩之乱时趁乱攻占南方的闽粤一带,但最后兵败而归.下一代的郑克塽已无当初「反清复明」的大志.在郑氏降将施琅的带领下,收复了台湾岛,至此满清内部已无强大的反对势力,帝国终告统一. 对外,康熙也是成功的保住了大清的名望.东北有俄国作乱,康熙派兵攻打,终使俄国伏首称臣.1689年9月7日,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此中俄间的一个平等条约,它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全部土地都是中国领土.几年后,又有蒙古族的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勾结沙俄,发动叛乱.在康熙御驾亲征之下,粉碎西北蒙古准噶尔部的分裂阴谋. 除了对内外武功极为强盛外,康熙的文治更值得介绍.他命令停止圈地,奖励开垦荒地;减免农民的赋税,永不加赋;兴修水利工程,治理黄河;利用科举考试,笼络汉族官员和知识分子;等.这一连串的政策,使得帝国生产力增加,减少灾患,并能获得各方支持,巩固政权. 康熙本身是崇尚汉族文化的.他受过儒家教育,在位期间编辑了《康熙字典》等书.康熙之父顺至皇帝便敬重西洋传教士,康熙也延续其父,十分尊崇传教士.他从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身上获得许多宝贵的知识,举凡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医学,音乐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均有涉猎.其好学是历代君王中少见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他下了历史舞台,结束长达六十一年的统治.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仍是处於一迷团的的继位之谜.究竟在康熙心中,皇四子胤禛抑或十四子为最佳的皇位继承人,答案已被带入墓地之中了,我们也无法得知. 心得 历史课本上的人物众多,为何我独独挑上康熙 受了电视剧「康熙帝国」的影响,我对康熙的生平情有独钟.他将一个异族政权推向了高峰,没有他的带领,所谓「康雍乾盛世」必不复存. 我个人认为康熙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便是勇於学习汉人的文化.假使一味的施加满清的习惯及组织於汉人,一定引来反弹,在国内混乱的情况下,政权必无法长久.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异族政权-蒙古人所建的元朝,虽然在马背上打出了有史以来最辽阔的疆域,却过度的种族歧视,导致民心背离,国祚甚短. 若是康熙的后代子孙能如同他一般向往西方的学理,或许就没有清末那一段惨不人赌的战争割地历史了.康熙帝思想并非封建的,由於一批批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接触到西方新式的思考模式.就这样日新又新,各方文化在他体内融合,成就出最辉煌的满清史. 不论是汉武帝,唐太宗,帝制下难免有些牺牲.康熙的文字狱也是一例.可能有人因为如此,而不肯定这些君主的所作所为.我认为一切的事都有光明及黑暗面,不该以一部份而否定全盘.所以在我心中,康熙仍是一个为人民著想的明君.相信历史对他也是褒多於贬吧!「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国又岂会比朱明在位时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