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则的小故事
1、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都生活在群体中。社会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然,仅仅有了规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尊重规则、遵守规则。
抗战爆发后,文史大家刘文典没来得及南下,为生计所迫,只好到北平一家米店当账房先生。米店老板很守规矩,从不克扣伙计的工钱。北平沦陷后,老板为躲避战乱,抛下米店,举家逃难。伙计们一时不知所措,有人提议:“发财要趁早,现在老板跑了,我们分了钱散伙,说不定这就是我们日后发迹的本钱。”
这时,刘文典站出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事都有规矩,老板以前从没亏待过大家,我们应该尊重守规矩的人。现在我们不能因老板逃难而破坏了米店的规矩。我们要团结一致,继续把米店经营好,待老板回来我们也好有个交代。”大家觉得刘文典言之有理,齐心协力让米店照常运转。
半年后,老板避难归来,刘文典等人把米店的钱、物、账完璧归赵。
老板欣喜若狂,对刘文典等人刮目相看,分外优待。当刘文典要去西南联大任教而为缺少路费发愁时,米店老板慷慨相助。米店老板守住了不克扣工钱的规矩,受到了伙计的尊重。在老板逃难后,刘文典等人守住不侵害老板利益的规矩,继续经营米店,得到了米店老板的回馈。守规矩真好!
2、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向人谈起过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在瑞士的公园散步。他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砰砰”响,很是纳闷。出来后,一位女士着急地对他说,她儿子进厕所十几分钟都没出来,请他帮忙看一下。
龙永图回到洗手间,打开那“砰砰”作响的隔间的门,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弄抽水马桶,却怎么也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小男孩觉得上厕所后不冲马桶就违反了规则,所以他坚持冲。这个男孩如此自觉地遵守规则,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3、一位作家曾写了一个他在澳大利亚时的见闻。一天傍晚,他们乘车从墨尔本出发,赶往菲律普岛,去一睹企鹅归巢的美景。
他们从车上的收音机获悉,菲律普岛上正在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摩托车赛。估计他们到达菲律普岛之前的一个小时,这场比赛就要结束。到时候,观众散场,会有上万辆车向着墨尔本方向开来。因为这条公路只有两个车道,他们担心会因此堵车而错过看企鹅归巢的奇景。
距离菲律普岛还有60千米时,车流蜂拥而至。
此时,他们看到,从北往南开的只有他们一辆车,可是由南往北开的车却有成千上万辆!出乎意料的是,两个方向的车子依然行驶得非常顺畅。他们注意到,对面驶来的车子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破坏这样的秩序。
接着,这位作家说:“这里是荒凉的澳大利亚最南端,没有警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一道看起来毫无约束力的白线。”
4、规则让饭一样多
在集体公社年代,是吃大锅饭的,那时候粮食不够,只能吃个七、八分饱。
有十个人分在一组吃一锅饭,开始是一个人负责打饭,大家发现他总给自己盛满满一碗,别人的多多少少随便。这样下去不行,大家伙儿坐下来协商解决的办法,决定十个人轮流打饭。一段时间下来,结果就是每个人十天才能吃饱一次。
这样也不好,经过商量就又改了规定,一个人打饭,再派一个人监督,必须每个碗里的饭一样多。头几天还好,后来发现那两个人串通好了,他们自己的碗里盛得饭很满,其他人又少了。
最后再改规则,派一个人把饭打好摆着其他人过来拿,打饭的人只能拿最后一碗。从此以后十碗饭几乎都一样多了。
5、、讲规则的德国人
为了测试德国人是否讲规则,一群中国留学生***同设计了一项试验。
他们趁着夜色,来到闹市区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在一左一右两部电话的旁边,分别贴上了“男士”、“女士”的标记,然后迅速离开。
第二天上午,他们又相约来到那个电话亭。令他们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标着“男士”的那一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而标着“女士”的那一部电话前却空无一人。留学生们就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先生:既然那一部电话前没有人,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打,何必等这么久呢,被问的先生们无一例外地说:那边是专为女士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打,这是规则啊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今天,规则和秩序,也许正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素质。
6、抽签在耶鲁
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座研究生宿舍楼,这是座最好的宿舍楼——建筑风格古典,楼外环境幽雅,有草地,有大树。但是,法学院的研究生只分到了两间宿舍,却有26个研究生,谁都想入住这样的宿舍楼。采用什么方式来分配这两间宿舍才公平合理,经过反复研究,他们采取了一个古老而简单的方式:抽签。谁抽到谁入住,机会均等。
在耶鲁,许多事情都是通过抽签的办法解决的。2001年10月5日是耶鲁大学300年校庆,闭幕式请克林顿。总统到校演讲。演讲地点安排在学校小礼堂,礼堂容纳的人数是500人。这个消息刚发到网上,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就有几千人报名。怎么办,校长办公室发通知说,抽签。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正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