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蒙古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大蒙古国史 第一节 大蒙古国的政权建设 政权建设 一、营建首都和林 二、引进知识——创制文字 三、记录他的判决——创制法律和设立断事官 四、给民众土地——在此基础上千户制度建立 五、设立驿站——站赤 六、其他(怯薛军和分封制度) 一、营建首都和林 哈拉和林(Qara-qorum,突厥语“黑圆石”),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蒙古帝国第二代大汗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在此建都。 蒙古帝国窝阔台、贵由、蒙哥均坐镇哈拉和林管理皇朝。由于蒙古帝国的强盛,哈拉和林城畜牧业、农业、商业、手工业、宗教、教育、科技和政治外交等诸方面都得到很高的发展,成为蒙古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哈拉和林城及城内的宫殿是结合中原汉地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筑风格,整体设计规划,既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又体现了具有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草原特点。 蒙古国5000里格纸币上的“银树喷泉” 1253年9月,作为法国国王的使节,33岁的法国传教士卢布鲁克(Rubruck)从巴黎出发,行程9000公里,于第二年的1月到达蒙古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在他的游记里,卢布鲁克骄傲的记录下一位法国艺术家在大汗宫前的创造——“银树喷泉”(Silver Tree),他将其称做哈拉和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由于用皮袋将奶和酒运入宫殿是不合礼仪的,所以在大汗宫的入口处,来自法国巴黎的威廉大师建造了一棵巨大的银树,它的树干、枝叶和果实都是银子打造的。树根处有四个向外喷射出白色马奶的银狮子,树干中有四根管子一直延伸到树顶,管子的尽头是四条镀金的蛇,它们的尾巴缠在树干上,蛇嘴里喷出四种不同的酒:葡萄酒、米酒、马奶酒和蜂蜜酒。” 西方油画中的“银树喷泉” 现代重建的“银树喷泉” 二、创制蒙古文字 成吉思汗建国之前,蒙古人没有普遍使用的文字。 成吉思汗征伐乃蛮部,俘虏其掌印官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命其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创制蒙古,1、少部分千户为同部人组成,自设千户长。这种千户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姻亲和主动投降的部落,也包括一些功臣聚集自己原部落之人形成的千户。弘吉剌部、汪古部、斡亦剌部。

2、大部分千户由不同部落的民众混编组成。如塔塔儿部、泰亦赤兀惕部、乃蛮部等。

3.此外,随着征伐和镇戍的需要,还从各千户抽取士兵组成新的千户。

千户制度是对匈奴、柔然、女真等北方民族十进位的军事、社会组织形式的沿袭,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国家以千户为单位征收赋税和摊派兵役,蒙古国内除因战功被封为“达尔汉”(自由自在)的人外,不分贫富贵贱都要承担赋役,服役时民众自带马匹、兵器和口粮,由本管千户长统率。

千户长是新生的封建阶层,他们是大汗委任的军政官员,也是大汗的封臣。千户长多为家族世袭,在本管千户内掌握分配牧场、征收赋税、差派徭役和统领军队等权力,同时也要对大汗履行缴纳赋税、领军征战等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