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时期为何大殿之内无人出手,秦朝法律如何规定?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刺客之一。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崇尚武功,为人行侠仗义。由于秦国意图进犯燕国,太子丹遂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临行之时荆轲吟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在荆轲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恐惧的秦王在大殿之内绕着梁柱转圈逃命之时,为何没有左右侍卫上前救驾呢?

秦王生性暴戾,视人命如草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了非常严苛的法令,宁可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个。任何人只要违反了法令,他都不会手下留情。这样一个崇尚法治、严苛峻法的国家,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时时刻刻谨言慎行,就怕自己的失误触犯了法令,招来杀身之祸。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秦王的安全,秦国对此也颁布了相应的法令,凡是未得到秦王的召见,大臣不能入朝觐见,入朝觐见不能佩戴任何武器。左右侍卫也是一样,为了安全也不能持有武器,实际上就是手无寸铁。在秦国这种僵化的法典的统治下,大臣和士兵做事都是畏手畏脚。当荆轲拿出匕首刺向秦王,而秦王在大殿之内吓的一直转圈这样危急关头,在没有得到秦王的允许下,也没有人敢贸然的去拿兵器来解救他。就算是拿来武器斩杀了荆轲,也很难说清是救驾还是行刺,基本上也是会被严苛的刑法问责,不仅是自己性命不保,而且还会株连九族。

商鞅在秦国施行的这种变革,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更多的是它所带来的弊端,人们在干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提心吊胆,也就自然出现了秦王遇刺而无人敢救的现象,秦国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